最新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健康发展的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我们心理生活中的缺陷和障碍,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它将影响着一个人整体能力的表现与发挥。在学校,如果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缺乏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和承受力,应该得到适当的心理辅导和个性教育。
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某些客观因素,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的大学生在遇到阻障时,能调整自身的认识,重新树立人生目标,使之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则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出现消沉、颓废、苦闷、抑郁等心态,或耽于玩乐、放纵,以此来麻痹自己的心灵,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如果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或者对自我有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性的心态,过多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会出现各种行为、情绪等问题。确立和形成自我统一性,是青年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需要完成职业选择,最终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有些大学生面临当今社会多样化的价值体系时,难以找到自己的坐标,无所适从,茫然失措,亦即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结果使自己陷入苦闷、绝望的境况。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我确立,就是树立自己独立的需要结构与价值观,是告别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人全面发展、走向成功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大学生之所以常常感到失落、无聊,就是因为没有能真正达到自我确立。大学生要能正确认 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效地从纷繁的信息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比较顺利地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走向成熟,保持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水平还体现在自我认识水平上。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把自己塑造为符合理想的人。大学生如果能客观评价自己,并且悦纳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空一切,他们就能站在现实的角度,把握自己的行为,使行为与环境相适应,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如果以错误的观念看待自己与环境,要么自卑多疑,要么抑郁敏感,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以不恰当的方式评价自己、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缺乏自知之明,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无法平衡,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障碍。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