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心理健康5大标准,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大学生是一个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群体,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从以下几方面确立。
1.个人的心理活动特征是否与其年龄阶段相吻合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喜欢创新和探索。
2.能否从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大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可以通过学习和工作活动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他们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心理不够健康的大学生则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和工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狂妄自大或自暴自弃,盲目乐观或消极悲观,常因思虑过度从而导致神经衰弱,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3.能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善于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思想情感(如尊重、信任、友爱等)多于从而导致犯罪。
4.能否适应社会、与社会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他们的思想观念、目标和行为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心理不够健康的大学生则往往表现为脱离现实、逃避现实,或者反抗现实从而导致犯罪。
5.能否在有利于社会和集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体的独立性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和判断社会事件,较少冲动性,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不受他人的任意支配和控制。而心理不够健康的大学生则常常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受暗示性、冲动性和不负责任等特点。值得指出的是,任何评判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是以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为参照系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使用这个标准去判断某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尤其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评判时,千万不能随意给自己下结论,贴标签,在拿不准或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一定要请心理辅导老师给予专业指导,以避免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