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总是把事情往坏的一面想该怎么办?,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当发生没有事先预料到的事情时,立即往坏的一面想,这叫作"消极思考",广义上也被称为"操心病"0比如说高尔夫, 这一体育项目能比较容易地直接展现参赛者当时的心情和精神状态。"这一杆要是打到桩上可怎么办?""这一杆要是打失了可就不妙了。"如果在脑海中掠过这种消极想法,哪怕只有一瞬间,出错的概率也会变得非常高。
虽说在比赛中,职业选手会想着"这一杆肯定过线,球一定会落到一个好的位置上",以此来保持积极的一面,但是把高尔夫当作兴趣来玩玩的人,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心理素质吧。越是陷入困境,越会不断地往坏处考虑,而一旦进入连败的局面,后面也会接连不断地犯错误,想要扳回就变得非常困难了。这种情形恐怕也是很普遍的。
但是,在心理学上,"消极""预期不安"这种词汇也不是专门用来表达不好的意义的。如果我们事先想到了最坏的结果, 而当好的结果出现的时候,喜悦也会两倍、三倍地返回来的。这种现象被称为"获得效应"。 —般来说,尽最大的努力,同时也 想好最坏的结果,这将会令你如虎添翼。即便是运气不好,当真出现了最差劲的结果时,你也会泰然自若地想"哎呀,果然不出所料";如果事情顺利,你更会想"辛苦真不是无用功啊",从而格外欢喜。而且这样做最起码也能够避免垂下肩膀叹气"不应 该是这样的啊.....之类的情形。
对于经常把事情往坏的一面考虑的人来说,实际上问题在于他们总是只做那些会招来最差结果的事。他们有一种倾向,即从—开始就放弃,不去追求最好的层面。"就算我努力做,也还是不行。”像这样放弃才是问题所在。
"反正努力也没用.....〃这种心理,任何人都多少有一点儿。不过,如果这一心情变成了固定式的,就叫作"学习性无力感〃 了。"以前一直在进行各种努力,但结果呢,不还是不行嘛", 这一信念变得越来越强,最终牢牢地盘踞在心里。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这是常见的一种思考模式。
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经常被老师教导说"有志者,事竟成",但等到了社会上,事实却总不如此。世事总不尽遂人意,运气好的家伙就算根本不努力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这种无力感突然出现在眼前,成为一堵厚重的墙。正因为这样,从一开始就产生放弃的想法,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现实的世界中怎么说好呢,可能是这么回事。但是,前几天我有机会访问了会津若松的寺小屋(即私塾译者注), 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队"志士的孩子们去上学的地方。在那里,我受到了一次很大的震撼,当时用来教导孩子们的教义竟然是"做不成的事就是做不成〃,这跟〃有志者,事竟成"不是正好相反吗?
但是我却觉得,这一说法是更加贴切、合适的。人生并非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成一切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为了不留下悔恨,尽人事而听天命。我深深感到,正因为胸怀这样的哲学, 这些孩子们才会拥有坚守城池直到最后一息、奋勇将身迎白刃的精神力量。
对于那些深感无力,已经厌烦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并对其产生了怀疑的人来说,把心情调整成"做不成的事就是做不成,所以就尽力去做自己能做成的事吧",然后再去努力,说不定是另外一条道路呢。
观点 :设定好最坏的结局.,这样就轻松了。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