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保健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为影响心理健康及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从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到个体自我心理冲突、不良人格特征,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以及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等,都可能是原因。当然,概括起来心理健康还是生物、心理、社会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
(1)生物遗传因素:首先,遗传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作为整体,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它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一个人的体形、气质、神经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统计调查数据及临床观察经验都表明,在精神病患者家庭中确实有一定的成员患有精神病或某些异常的心理行为表现,如抽疯、精神发育不全、脑神经萎缩、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
其次,病菌、病毒感染所造成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了神经系统组织结构,进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这对于儿童的有害影响尤为严重,它可以阻抑儿童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是造成儿童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
再次,大脑外伤或化学物质所造成的影响。例如因摔伤、碰伤或战争时的战伤造成的脑震荡、脑挫伤等,都可导致心理障碍,如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有害的有机化学物与无机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内,可以毒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心理障碍,如酒精中毒、食物中毒、煤气中毒以及某些药物中毒等。
此外,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影响也可以成为心理障碍与精神失常的原因。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而在机能缺失时,在儿童身上可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在成人身上则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过程的迟钝,不仅智力受损害,性格上还会变得幼稚、保守和狭隘。
(2)社会环境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社会因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3)个体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保健的发展影响甚大。心理保健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能良好地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