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午夜巴塞罗那》,正悄悄扰动许多现代男女的心。在这个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爱情?这是影片中所有人物的迷思,也是我们的迷思。
片中老诗人不愿出版诗集,“因为经过数千年文明,人们依然学不会怎样去爱”。希望对这部电影故事的探讨,能引发更多爱的思考。
故事梗概
维姬(Vicky)和克丽斯蒂娜(Cristina)这两个对待爱情态度迥异的美国姑娘一起去巴塞罗那度假。理性、现实的维姬对生活和爱情有非常具体的计划,即将与道格(doug)结婚;热情、浪漫的克丽斯蒂娜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断在感情和生活当中追寻。在餐厅,当地画家胡安·安东尼奥(Huan Antonio)直率地向两位姑娘同时发出前往小镇奥维耶多观光和性爱的邀请。克丽斯蒂娜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决定前往,维姬没能阻止她。于是3个人一起去了。
阴差阳错,期待浪漫的克丽斯蒂娜和胡安没有发生性爱,反而是维姬被胡安吸引,有了一夜情。此后,克丽斯蒂娜和胡安还是有了性爱,还同居了。而维姬一直处在矛盾、挣扎当中,无法忘记小镇发生的一切,但又不想也不敢放弃规划中的幸福生活。在矛盾当中,她还是与道格结婚了。
为了照顾生活失败的前妻、画家玛丽亚·爱莲娜(Maria Elena),胡安把玛丽亚带入他和克丽斯蒂娜的生活。两位画家的关系接近疯狂,爱得死去活来,又恨得不共戴天。出人意料的是,克丽斯蒂娜的存在使两位画家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和谐——3个人互相相爱,互为情人,并且都进入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可是,克丽斯蒂娜理性回归,发现这仍然不是自己想要的,决定离开。两位画家重回水深火热,并且分居。
接待两位姑娘的西班牙女人朱迪(Judy)知道维姬的故事后,鼓励她去与胡安“真正相爱”,并且主动制造机会。在胡安和维姬就要重温旧梦时,玛丽亚又回来了。混乱之中,结束了这场矛盾的约会。
假期结束,维姬和克丽斯蒂娜离开巴塞罗那,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
《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导演/编剧:伍迪·艾伦
主演:斯佳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克丽斯蒂娜;
丽贝卡·豪尔(Rebecca Hall),扮演维姬;
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扮演胡安·安东尼奥;
佩尼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扮演玛丽亚·爱莲娜。
代表人物:胡安/玛丽亚
胡安和玛丽亚,这对疯狂地爱着,又不能和平相处的冤家。
作为艺术家,他们都追求激情之爱。胡安喜欢玛丽亚用之不竭的激情、高低起伏的情绪,却不堪忍受玛丽亚疯狂的嫉妒。他们说“只有不完整的爱最浪漫”,但是他们又说“爱情需要一种完美的平衡,缺少了某样东西就会像人体少了盐,就会死”——也就是说,不完整的爱会死亡。这仿佛是他们爱情的悖论。
激情之爱带来创造力,长此以往也带来痛苦和伤害。尤其是热恋期过后,就进入权力争夺的战争。胡安认为自己是玛丽亚与现实世界的接口,玛丽亚认为胡安的画风是从自己这里偷的。
玛丽亚疯狂地爱着胡安,在爱中失去了自我:“我把我的全部时间献给你——纵容你,照顾你的抽搐和恐惧。”她也期望对方能满足她的所有需要。可胡安认为:“你的工作完蛋了,你不成熟,这不是我的错。”相爱的两个人互相不认同,最终将爱情带入绝境。
专家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激情是一种不稳定的、处于轻躁狂界限以上的非理智状态,它具有丰富的多变性,但易于失控,而恋爱的一方(特别是女方)在获得恋爱的感受时,往往希望事情变得稳定、理性和可控制。这种恋爱过程的“刹车”不仅导致艺术激情的丧失,也导致另一方恋爱感的丧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艺术家既是天生的“恋爱家”,又是天生的“恋爱破坏家”。
安全之爱
代表人物:维姬/道格;朱迪/马克
如果将胡安和玛丽亚视为现代、自由、浪漫派爱情的代表,那么维姬和道格与朱迪和马克这两对就算是传统、守旧派爱情的代表了。
维姬是影片中内心最为矛盾和冲突的角色,也是最容易在观众心里产生投射认同的角色。她就像我们身边的许多人,在按部就班地朝着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光明的中产阶级生活前进。可是,一个突然而至的契机,内心幻想的一切强行闯了进来。深藏于内心的对自由浪漫之爱的渴望一旦被激发,就像脱缰的野马,失去了控制。
但是,维姬太过习惯于在社会轨道上行驶,从未尝试其他可能,她害怕脱离现有轨道,怕无法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怕生活失去控制,甚至害怕真正的情感——因为那需要放弃自我控制,而且会带来痛苦。但是,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本能,往往越是压抑,越是盼望实现。所以,维姬会深陷矛盾挣扎之中。
把自己控制在角色当中,可以使维姬在关系中不易受伤,但也需要她压抑自身能量,很难对别人或自己诚实。当朱迪知道维姬喜欢胡安之后,鼓励她采取行动。维姬说:“如果胡安从未存在,我和道格会很好。”朱迪当然明白她的自欺:“你想要怎样愚弄我?当我看道格时,就像看见马克。”同样,我们看到朱迪的时候,仿佛也看见了未来的维姬。朱迪与她丈夫马克的合伙人有婚外情。被维姬撞见后,她语无伦次地倾诉心声:“我一直幻想有男人带我离开现在的处境”“我和马克不相爱很多年了,我爱他,但不是相爱……”“马克很棒,我确信所有不满足都是我自己的问题。只是,我无法离开他,永远也不会离开……我好害怕。时机已逝。”
专家解读:在美国,1980年代以后,很多中年夫妇均经历过196019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他们忠于自己的配偶,对家庭负责,婚姻稳定;而在中国,很多中年以上出轨的夫妇在年轻时却是在文革中体验到对人性(包括性)的压抑,因此,时代的开放带来的思想的解放也会以一种极端方式表现在婚姻的变动上。维姬知道朱迪的现实就是她的未来,但她依然接受现实的安排——她是个正常的社会人,但不是她自己内心的那个自己,她今后注定要来不止一场婚外恋。
三人之爱
代表人物:胡安/克丽斯蒂娜/玛丽亚
影片中最令人感觉奇异的要数胡安、克丽斯蒂娜和玛丽亚的三人之爱了。胡安和玛丽亚相爱却不相容,和克丽斯蒂娜一起反而达成了3个人互相相爱的奇妙和谐。他们互相欣赏,彼此尊重,贡献对彼此的爱,并且都在其中得到滋养——克丽斯蒂娜成为越来越自信的摄影师,玛丽亚平静而放松,胡安处在一个非常有创造性的时期。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并享受这种“出位”。
3个人都是非常勇敢的,即使知道在爱中会受伤也仍然投身进去;他们也是非常坦诚的,对于发生在关系中的任何事情他们都不相互隐瞒;而且他们3个人都具有“自由思想”和浪漫情怀,能抛开世俗评判。两位艺术家如此,克丽斯蒂娜也是。她厌恶“美国假道德的物质主义文化”,喜欢“生命的戏剧性、浪漫性与自由思想”。当道格得知她与玛丽亚上床之后问她是否是双性恋,她说:“我认为没必要给一切贴标签。我只是做我自己!”并且,克丽斯蒂娜带来的随和、不占有、没有侵略性的爱,让原本缺少安全感的玛丽亚感到放松和安全,使玛丽亚不再害怕胡安被其他女人夺走。这样的克丽斯蒂娜成了胡安和玛丽亚关系中的“盐”,而维姬则不可能。
与维姬坚守传统相反,克丽斯蒂娜看到传统带来的束缚,想要抛开传统的观念,去迎接巴塞罗那的“欧洲精神”。但是,与有个极具个性的诗人父亲的艺术家胡安相比,克丽斯蒂娜毕竟是在“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传统文化带给她的影响不可抹煞。知道胡安和玛丽亚重新做爱后,她也会感觉困扰。对于和玛丽亚自然发生的性爱,她的态度是“当然我没打算习惯它”。
克丽斯蒂娜与胡安、玛丽亚毕竟是不同的。胡安认为“生命短暂,没有目的”,克丽斯蒂娜相信“真爱给了生命目标及意义”;胡安认为“爱情总是短暂的”,克丽斯蒂娜追求的却是某种“永远”——她离开三人关系,也是因为“我不能永远这样”。专家解读:这种“三人之爱”和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三角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嫉妒的孩子或者嫉妒的父母的一方与被争夺的爱的对象之间形成动态平衡。不过,3个成人的关系跨越了乱伦的界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是一种现实妥协的结果。
不同之爱
代表人物:克丽斯蒂娜/……所有人
胡安:“你想要的是什么?”
克丽斯蒂娜:“其他的。我要不一样的东西,其他东西……”
这是影片中的一段对话。克丽斯蒂娜离开胡安和玛丽亚的时候,也是同样的理由。真的像玛丽亚所说“这个女人永远不会满足”吗?而其他人呢,是否感到满足?事实上,片中所有的女人都曾经以为拥有了自己想要的爱,然而,又都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此,她们还想要不同的爱。所以,她们才不断在爱中折腾。
玛丽亚和克丽斯蒂娜,勇敢地追求激情之爱,她们的内在却都有对安全之爱的需要,所以她们嫉妒,她们离开;维姬和朱迪,死死抓住安全之爱不放,但是内心却激情澎湃,不得不耗费很大的能量来压抑内心“为激情之爱放弃一切”的冲动;选择传统生活的维姬,内心也有对三人之爱的某种向往,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只是我没有克丽斯蒂娜的勇气”。她们体内都藏着各种爱的欲望,而且,都希望在同一份关系中满足所有的需求——这些需求之间往往充满矛盾。
表面看来,影片的两个女主角克丽斯蒂娜和维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浪漫,一个现实;一个完全听凭内心感觉,一个总是自我控制得很好;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个对未来有明确计划。如此不同的两个人为何能成为好朋友?她们其实互为对方的影子。一方拥有的部分,另一方身体里也有。所以,一个疯狂的周末就会搅乱维姬对自己生活的一切计划,面对激情她多次失控。也许她之前知道的只是自己“应该”要什么,作为大家都认为正确的社会角色应该要的——这与她内心想要的,往往是冲突的。
克丽斯蒂娜最后是否能找到自己要的东西,安定下来?这是影片留下的一个谜。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一个解谜的过程:正是通过体验“我不是什么”,才能确定“我是什么”。
专家解读:维姬得到的不是她真正想要的,而克丽斯蒂娜追求她所想要,找到她想要的,也能区分什么是她不能要的,因而也会选择放弃。什么都想要的人,内心满足感总是欠缺的。
在那些没有爱情,心如止水的日子里,我看了很多励志的、哲学的、传记的以及心理的书籍。我渐渐明白,当初所谓的“理智与情感挣扎”,只是我逃避现实问题的假象——对于和男友两地分开的问题,我一直没有正视;对于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工作,我一直不敢反抗;对于枯燥无味失去灵感的生活,我一直不愿多想。而当“胡安”出现之后,他自然造成了一切核心“挣扎”问题的对立面。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逻辑错误的选择题,然后又设了几个莫须有的选项,导致零分结局。其实,我还是原本的我,并没有因为“胡安”的出现而改变对生活的期望和最终的爱情观。在认清事实真相之后,我不再允许自己逃避现实,问题一旦出现,我必须勇敢地接受,然后用最真诚的爱和最大的能量去克服它。虽然在接下来的3年,我经历了十分艰辛的生活重建工程,但最后还是成功地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