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沟通-为什么误会始终存在?

  美华外出回家,发现房门反锁,她知道70多岁的妈妈下午独自在家,很是心急怕有什么意外。按了10多分钟的门铃,又拨家里的电话,老太太这才开门。美华焦虑地提高嗓门:“干吗反锁着啊?万一……”老太太也升高8度地打断她:“我没睡觉,我在阳台干活。我就锁门就锁门……”

  美华是担心老妈的安全,老太太却以为女儿指责自己没有及时给她开门,于是,家庭大战就此展开,美华摔门而去。

  与人交流的时候,必须懂得将自己身体和情绪的感受传递给对方的同时,对方能够感同身受。否则,即使彼此非常关心,也很可能话不投机。对于精神分析师和心理学家来说,误会是交流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甚至那些有着相同的激情和共同事业的人,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互相倾听、听懂对方和明白彼此。在对话的过程中,人们追求的其实是“说最后一句话的快感”,而不是真的为了对话、交流和了解对方的意图。1830年,哲学家亚瑟·叔本华(1788~1860)写过一篇名为《总有理的艺术》的小论文,列举了38条即使自己没有道理也能使对方哑口无言的技巧。毫不过分地说,与人谈话只是一个目的:巩固自己最初的信念,而与人辩论其实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存在!”因此,很多对话表现为两个人的自顾自话,彼此都在不耐烦地等待对方闭嘴,以便将话题转向自己喜欢的主题。

  说和听看似简单,似乎只需要有时间,有耐心,尊重对方,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但实际上,内心的恐惧和冲突总在阻碍我们认真去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一幅场景:路上,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子尖叫:“你到底想干什么?你到底要跟我说什么?”旁边的一个男子满脸错愕,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只不过想跟你问个路。”因为害怕遭到侵犯,年轻女子甚至根本没有听清楚对方说的话。由于总想找到对方语言背后的意图,我们经常作出不恰当的反应。

  总是搞错对象

  谈话可以拉近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实现“零距离接触”。更糟糕的是:我们几乎总是搞错对象。我们通常向谁表达自己或发泄自己的怒火?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是那些让我们在潜意识中想起自己生命最初的“别人”(即自己的父母)。

  弗洛伊德发现了一种天生的心理机制,这种极易导致误解,干扰人们的对话的心理机制,就是投射。举一个例子:38岁的朱娜有个12岁的女儿,但她跟女儿却完全不能心平气和地交流。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对女儿这么严厉。实际上,女儿大而深邃的眼睛让她想起了自己当年对有着同样眼睛的妹妹的可怕的妒忌。因此,朱娜将原本不是针对女儿的攻击施加到女儿的身上。她对待女儿的方式,就是自己当年希望对妹妹采取的态度。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说:“投射会唤醒我们儿时最初的脆弱。”就如何改善我们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曾奇峰建议我们更好地倾听儿时的自我,并与之和解。如果想要避免投射对关系和交谈的污染,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