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8人参加了调查。除第1/第9题是所有人的选项数据,第3-1题是没有看过心理医生的人的选项数据,其他问题均为已经看过心理医生的人的选项数据。
为什么走进心理咨询室?
7.7%的受调查者看过心理医生。应该说这个比例挺大的,但是和我们的需求比起来(52%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医生),又显得太小了。
让他们走进心理医生办公室的原因,各不相同,情感困扰排在第一位,了解自己、心身疾病、职业发展紧随其后。这些问题,与时代发展伴随着而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角色不确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向谁寻求帮助?
没有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是“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占21.5%。《广州日报》心理专栏作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人们找不到适合的、信任的咨询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了解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其次是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需要再提高。”我们需要在内心确定某个咨询师能帮助自己,才会更放心地走出第一步。
可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看过心理医生的人中仍有8.3%并不清楚自己看的心理医生是什么身份。这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系统分类有关,同时,也是提醒我们要主动去了解。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真正的了解,还得通过心理咨询。跟过数位咨询师的小璐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就像‘交对象’,需要自己去感觉,还要看专业背景—是否有督导、个人体验成长等。第一次看的心理医生什么背景我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现在我再去寻找,就会直接问他/她我想要了解的信息,比如‘你怎么看咨询师自己的问题’。”
可以信任他们吗?
心理治疗非常注重与来访者的关系。基本信任不能达成,咨询、治疗不会有效果;如果存在不妥的关系,更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调查数据表明,有16.6%的人不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是因为不信任。看过心理医生的人中,持续过程不足10次的占85.7%,其中只看过1次的占42.1%。如此快速“脱离”关系,是否与来访者的不信任有关?在心理专栏多次反映心理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武志红认为:“不一定。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的感觉不好,也有可能是来访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很快解决了。”心理医生苏晓波更是认为:“42.1%已经非常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