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7世纪的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过:“人类的不幸就在于他们总是不甘寂寞。”现在,我们采访了在哲学和灵修方面颇有研究的生物学家让-第迪耶·万桑。他对我们为什么注定要有所行动作出了解释。
让-第迪耶·万桑(Jean-Didier Vincent)
让-第迪耶·万桑的专业是“情绪的科学”,这让他非常出名。作为法兰西大学研究院和巴黎第11大学的教授,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阿尔弗雷德·费萨尔(Alfred Flessard)研究院的主人,让-第迪耶·万桑还是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生命科学部的委员会主席。在《激情生物学》(Odile Jacob出版社,1999年)一书中,他推出了有关欲望、快乐、痛苦和对权力的兴趣等的机能的新理论,这本书至今被视为经典。
■ 《心理月刊》:人类真的天生就是要工作的吗?
让-第迪耶·万桑:应该说人类天生就是要有所行动的……只有在他/她的行动被纳入到某种文化之中,而且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去执行的时候,行动才会变成工作。我们人类的近亲,比如大猩猩,他们的行为与人类几乎是一样的,而且甚至有一定的社会组织的雏形,但大猩猩的行动从时间和组织上看,没有任何规则可言。所以,劳动这种行为方式,只有人类才具有。
■ 这么说,行动是一种自然的需要?
是的。动物区别于植物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有做动作和在环境中移动的能力,这就是最初级的行为方式。
另外,脊椎动物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即影响世界的能力,我甚至觉得可以称其为改变世界的能力。这应该归功于感觉器官和内心感受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它是用“情感”指引行为这种能力的进步的结果。
让行动具有意义的,是情感,也就是各种情绪的总和。一切都源自神经脊髓,这个由大脑的一部分产生的可控制情绪的神经系统。也就是说,一切的根源都在于:情感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转化成行动。
■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难以行动?
因为行动对应的是某种欲望的满足,但行动需要的本身与感觉的需要紧密相关,取决于人的个性。
某些“追求感觉的人”总是想得到更多的感觉,为了不停地获得新“刺激”,他们不断作出新的举动。而“不作为”则有可能导致某种类似毒瘾或酒瘾没有得到满足的缺失感。这种类型的行为在童年的早期就有可能发展起来,因为它要么是由先天基因带来的,要么是由一系列新生儿的紧张情绪造成的。
■ 那么说,行动有利于缓解焦虑?是的。以心生厌倦为例,它通常由同一刺激的重复或缺乏刺激造成。它会使某些人陷入一种类似于缺失感的苦恼之中。但是,它也可以变成一种强大的行动力。问题是,它很可能使人走向极端,只专注于工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很容易令人对行动产生依赖的社会。你只需要想想自己在开车时的心态:一旦遭遇堵车,你几乎马上就会自动采取近似病态的态度,因为你的行动一下子被打断了。内心的郁闷会推动你做出一些不正常的的举动,譬如破口大骂,甚至想去砸烂自己的车窗,等等。
■ 某些人喜欢深思熟虑,而另一些人却“一触即发”,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基因天生就有差异。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欲望系统”和一个“补偿系统”。它们分泌的多巴胺、肾上腺素、五羟色胺等内啡呔物质,被称为“幸福分子”。就每个人而言,自身的这两个系统的运行模式从一出生就固定了下来。那些“追求感觉”的人就像是汽车:只有在较高的速度下,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运行状态。相反,另一些人的生活则不需要达到如此高的强度:他们是“快感消失者”,也就是说他们对行动的缺乏没有感觉。不过,我们必须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受到家庭、社会、文化和宗教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某些人倾向于变成勇于行动的人,而另一些人则会成为“思想者”。我们必须懂得相对地看待这两种类型,因为某些形式的思考实际上也是对感觉的追求。
■ 思想不是先于行动的吗?
确切地说,应该是思想源于行动。我们不应该把思想和“自我意识”相混淆。思想,是一切有关两个生命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东西。我经常说:“生命,就是物质产生了情感。”对于我来说,思想就是表达与生命体内心紧密相连的那些东西,它必然会伴随着行动。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行动就是思索。当看见别人做出某个举动的时候,位于大脑前部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在脑海中进行映射,就像我们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一样。这意味着:一些在心理上完成的动作,即便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实施,也与行动没有太大的分别。
■ 那么什么时候“行动”会变成病态?
这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及其过去所经历的事情。比如那些总是生活和工作在极端兴奋之中的人,他们可能同时要见10个不同的人,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事情,不断累积着各种信息……如果不这样的话,他们立刻会觉得自己无所事事。他们对行动有着深刻的需要,必须使大脑保持较高的活跃程度。他们在依赖和病态之间摇摆,安静比工作更令他们紧张,而且他们会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可能享受真正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