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生孩子-生孩子是影响一生的选择

  现在生,还是以后生?是不是确定和他/她生?是否愿意为此冒牺牲一切的风险?自从我们有了生育选择权,总是花很多时间思考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在生孩子欲望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吗?

  核心表达

  ■ 生孩子是个影响一生的选择
  它会对个人的和夫妻的平衡造成冲击,甚至改变我们的世界观。

  ■ 生孩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选择
  潜意识、家庭和社会规范都会对我们的决定产生影响。

  ■ 生孩子是被科技进步搅乱的选择
  新的医学技术打破了一些生育的限制,但也创造了一些虚假的希望。

  “如果能够把生孩子从责任提升到主观意愿的高度,那将是整个人类的一大进步。”这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梦想。早在避孕药问世的半个世纪之前,弗洛伊德就盼望能有一天,生孩子不再是女人必须反复忍受的痛苦,而是一种自主选择的享受。为了让心爱的妻子避免再次遭受怀孕和生育之苦,弗洛伊德在40岁的时候就完全停止了性生活。他肯定无法想象,在拥有生育选择权的今天,我们在面对生育问题时仍然面临不少的困惑。我们有幸处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避孕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自主选择受孕的时刻,或者推迟生育的年龄,另外科学进步还使我们有可能克服各种不孕不育症。

  令人苦恼的自由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朱云今年36岁了,是一家跨国公司的财务经理。8年前结婚时,她就跟老公表明不会要孩子:“孩子会影响生活的品质。”但老公一直没吐口说坚决不要,时常明示暗示,为此还险些闹过离婚。今年元旦刚过,她发现:居然怀孕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绝对是他的阴谋!简直是五雷轰顶,如临灭顶之灾。”可当老公极为违心地“建议”:要么,打掉吧。她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很舍不得。这分不舍里面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作为一个女人,或许是该生孩子;如果打掉,老公和婆婆家的人会不会不满?两个人的生活很是平常了,有个宝宝或许会调剂一下……要,还是不要?

  精神分析专家雅克·安德雷解释说:“从前的妇女不得不接受结婚、家庭和生育的命运,如今这种束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这精神上的自由却令人感到不安。”

  虽然我们拥有了从前不可想象的生育自主权,但我们远远没有获得想象中那么大的自由。精神分析学者李孟潮说:“自由”是个语言学幻觉,自由和奴役是同时出现,相互对立而产生的。人的欲望来自别人。

  所谓“不生的自由”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想生,很有可能是你妈妈你爸爸当年也出现过不想生你或者不想养你的念头,所以你不生的时候他们也不强烈反对;也可能是你老公不想让你生,因为他自己还没有做够你的好爸爸或好宝宝,所以他坚决支持你不生……

  精神分析专家卡特琳娜·马特兰提醒我们:“在生孩子的愿望和欲望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它们分别属于意识和潜意识的范畴。人们可能有意识地想要得到一个东西,但在我们不太了解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在潜意识中,可能恰恰排斥这个东西。欲望是与潜意识紧密相连的,因此我们从来都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望。我们自身的这一部分,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团。”

  男女有别的欲望

  在生孩子的欲望面前,男女有着较大的差异。当两三岁的小女孩第一次把布娃娃抱在怀中轻轻摇晃的时候,这种欲望就已经产生了。它随着女孩的成长逐渐变大,承载着女孩最私密的历史,包括她的欢乐、痛苦、财富和缺憾。至于对布娃娃一般不太有兴趣的男孩子,这个进程就完全不一样了。在他们眼中,孩子意味着一种社会角色和父亲的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生孩子的计划是由女人发起、支撑和推动的。主要原因在于:生孩子这件事情对女人来说,是有关生命的一件根本大事,是她们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是不可或缺的。而生孩子对于男人来说,则是为了让自己的妻子感到幸福—如果必须通过生孩子,或只有通过生孩子才能让妻子感到幸福的话。

  尽管男女有别,但儿童精神病专家帕特里克·本·苏桑的说法非常别致:“每个人心中的孩子都是令人惊异的心灵的旅行家,是来自我们遥远的内心深处的伟大漂泊者。他们保留着我们的史前记忆,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向我们走来,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承载着我们最秘密的欲望。”

  最美丽的计划?

  秘密曾经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核心词汇,但它似乎已经奇怪地消失了。自从我们有了生育孩子的选择权后,生孩子这种位于我们内心深处最个体化的欲望,变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女人的肚子成为一幅空白的画布,规模宏大的规范化运动希望在上面描绘的情景是:认识到生孩子的欲望是正常的,表达出生孩子的欲望则是得到广泛认同的。

  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师穆里埃尔·弗里特莱弗从事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工作。他认为:“怀孕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事件,每个人都被迫对自己的人生选择表态。那些洋溢着幸福的、源自父母欲望的、满足父母愿望的孕育被广为宣传,所谓彻底实现自我、完整的人生、个人绽放等观念被强加给每一个人。而那些并不是源自父母欲望的、甚至丝毫未经计划、并且不符合父母愿望的孩子的诞生,则被故意视而不见,很少提及。”

  生孩子的欲望的出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成为实现人生中最美丽计划的核心。它是我们一系列正确的选择之上的点睛之笔。这些选择包括:遇见一个好男人/女人;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从而使自己能够有足够的钱购买一套好公寓,搬到一个好社区居住……孩子变成了我们的终极欲望,一个必须得偿所愿的欲望,并最终决定我们的人生是否“完美无缺”。这个欲望最好立即得到执行,而且还要很快得到实现。

  成为父母,利己还是利他?

  在理解我们的欲望和实现这些欲望这两个过程中所必然遇到的困难之外,我们还遭受来自外部世界的投射,包括社会和家庭的。孩子作为选择的产物,符合父母的欲望,会获得父母疯狂的爱,他们将在父母的世界中变成绝对的中心。我们是否作好了准备,在各种推力的作用下,为孩子作出一切牺牲呢?生孩子到底是利己的行为,还是利他的?对孩子的欲望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拒绝生孩子是为了自己能够生活得更舒适,还是为了避免让别人承受我们的神经官能症?

  在这个欲望备受推崇的时代,我们很少能够听到它是否会与其他矛盾的、无法接受的和潜意识的欲望产生冲突。比如生存的欲望,当我们好不容易建立了个人的或伴侣的平衡的时候,我们有权利本能地相信,孩子的到来很有可能会威胁到这种来之不易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欲望更占据上风。

  科学的奇迹

  在对所谓生孩子的欲望质疑之外,还有科学为我们作出的承诺。但是有时候,科学在一些寂静的子宫面前也只能束手。致力于克服生育困难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专家索菲·马力诺普罗告诉我们:“尽管全世界的医学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生孩子的心愿是不可能实现的。由对孩子的潜意识欲望引起的、与其有意识的愿望相关的混乱,有时候会让我们陷入意想不到的痛苦折磨之中。” 李孟潮的观点更是直接而犀利:就我和其他人的临床经验来看,很多人不生孩子或者生不出孩子的无意识因素有——

  ■ 夫妻关系太差,尤其是性生活太差。孩子生不出来,就可以开始离婚的序幕了;
  ■ “母亲”是一个让很多男人和女人毛骨悚然的身份。它代表着衰老、死亡、无价值、不可爱和失业;
  ■ 丈夫不想成为一个父亲;
  ■ 这对夫妻的婚姻是不被他们双方父母祝福的;
  ■ 夫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更找不到生一个孩子对生命有什么意义;
  ■ 害怕被孩子控制了;
  ■ 仇恨父母,不愿意给他们留种。

  另外,高龄生育、同性恋父母、试管婴儿等等,严重动摇了过去建立起来的秩序。哲学家米歇尔·埃尔查尼诺夫总结说:“这一系列的悖论,以及理智和非理智、个人与集体、意愿和潜意识之间的拉锯,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生孩子的选择仍然是不可预见的。而且从概念上来说,仍然是一种自由的行为。”人们的自由在于,可以选择生孩子,也可以选择不生孩子。

  生物钟不可推翻重造

  科学向我们承诺,在不久的未来,超过生育年龄的妇女仍然可以通过借卵和人造子宫孕育孩子。这种前景将会推翻妇女的生物钟从35岁就会开始走下坡路的理论吗?神经生物学专家露西·万桑反驳说:“女人的身体早已设定,她们从青春期开始就能够生孩子了,每个女人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卵子,当卵子的储备枯竭的时候,生育期就结束了。

  生物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幻影。”在中国25岁女人的生育率为24%;35岁女人的生育率为12%;40岁女人的生育率只有6%;而女人一旦到了45岁,生育的可能性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很多研究还显示,男人在上了年纪之后,精子的数量也会减少,而且精子的游动速度和活力也会降低。此外,精子在男人年满40岁之后出现基因变异的可能性明显增高,因此孩子患疾病或出现畸形的概率也随之加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