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雅麦
精神科医生、精神分析师、心理系教授、巴黎蒙苏里区互助学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系系主任。
在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种种分离中,最重要的一项分离就是离开父母。然而,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着急自立门户。跟从前那些高中一毕业就要自立的年轻人不同,现在的年轻人三十好几了可能还赖在父母家。这并不是一件不要紧的事情,这种依赖发展到极端,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学业失败、自杀、厌食、吸毒。对此,谁应该负主要责任?我们认为,主要是能够引导家庭生活的外部教育规范的缺失所导致的。这种缺失让孩子相信,他们的欲望就是条例;同时,这种缺失也让孩子更接近母亲。如何才能摆脱不正常的父母—孩子的关系?让我们听听菲利浦·雅麦怎么说。
■ 《心理月刊》:有一位自由艺术家的母亲曾这么说:“我是我儿子最好的朋友。”单亲家庭的增多是否使得更多的年轻人缺乏自主性?
菲利浦·雅麦:单亲家庭,只要向外敞开,就没有这种问题。当单亲母亲有朋友、有不同的社会关系时,这个家庭就是向外敞开的。只有当单亲母亲把自己缺乏的情感联系都倾注到孩子身上,当她一切都向孩子让步时,才会出现问题,因为这样她就让孩子完全依附于她了。如果单亲母亲陷入抑郁,为了保护她,孩子可能自动放弃自由,一直留在她的身边。这样下去,孩子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拥有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是个好办法,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找到自己,学习自立,并拥有一个远离父母视线的空间。自由需要建构,如果只是口头说说,自由不可能出现,自由必须付诸行动。
■ 现在年轻人很难跟父母分开。您觉得,这是谁的责任,是因为年轻人自己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愿意放手?
实际上,这是一种连锁反应!父母因为工作和社会关系占去了太多时间而对孩子负疚,因此他们常常轻易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留在家里,因为他们觉得家里舒服:没有争吵,但是也会觉得非常无聊。
■ 许多年轻人说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租不到房子,才留在家里的。这是一个不离开爸爸妈妈的借口吧?
也不一定。只要一个年轻人个性舒展,在某一领域有所收获,那我们就不用因为他留在父母家里而担心。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成天待在电脑、电视前,也不出门,那就值得担忧了。这样的年轻人,他们真正的问题是心理依赖,他们跟父母过于“融合”,完全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 什么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呢?如果一个年轻人只有在任情况变糟,或让自己处于危险中,才能与父母保持合适的距离,那他就已经陷入依赖。一个没有自主能力的年轻人,他只能通过放任自流和种种失败(学业的、社会性的、情感的)来表现自我,与父母相区分。对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跟父母一样”,所以他会让自己失败。但男孩和女孩的表现有所差异。男孩喜欢高风险行为——暴力、吸毒等等,女孩往往是拿自己的身体来发泄——厌食、暴食、毁坏身体的某一部分,或者患上各种身心疾病(偏头痛、胃疼等等)。
■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吗?或者说应该归咎于新式教育方法?
这是自由式教育的产物。自由式教育,让父母希望跟孩子非常亲近、非常理解孩子。这能让孩子更机灵、更活跃,但也让孩子变得不太在意父母的眼光。过去,我们做孩子的时候,需要得到父母的赞同,需要服从父母为我们制定的各种规矩。而现在,父母的经典说法是:“做你想做的吧,无论你做什么,都好。”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们会想:他们的行为无所谓合适不合适。
■ 但是通过与父母对立来摆脱父母对他们的影响,这种做法一点也不新鲜!
确实如此。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急需得到父母的承认。从他们那里,我们学到、继承到很多东西,但我们讨厌向他们表达谢意。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欠他们的,这让我们很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与父母对着干让我们觉得自己不欠他们的,不欠任何人的。在家表现粗鲁,一点忙都不帮家人的少年,到朋友家做客时,往往表现得像个天使。在朋友的父母面前,他们允许自己展现出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各种社会生活规范。简单来说,一方面,年轻人希望脱离父母的范式和理想;但另一方面,要想获得内在的发展,他们必须充分吸收父母的这些东西,然后再逐渐远离。
■ 是否有些养育方式会使孩子过于依赖?
肯定的!教育孩子,是向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向他的内心注入安全感,适当地回应他的需求。然而,最重要的是让他既体验到自主的能力,又为他设定自主的清晰边界,让他不逃避某些冲突。
■ 让人惊奇的是,自主能力的缺乏体现在一代人身上。而他们的父母读过心理学书,努力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
这正好证明了教育不是照着菜谱做菜,仅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父母需要说:“够了,你得听我的,收拾好房间,然后上床。”刚刚过去的一个时代让我们以为,让孩子远离沮丧,是对孩子的帮助。然而,想让孩子变得自主,就需要孩子能够自我安慰、战胜沮丧,需要他们独立完成。
远离母亲“在最开始的两三年,孩子需要获得足够的内心安全,才能离开母亲。”菲利浦·雅麦说,“没有内心的安全感,孩子会拒绝一个人睡,会在妈妈留他在幼儿园时大哭大闹。孩子这样做是为了控制母亲,这不利于他们获得独自玩耍的乐趣和创造力的发展。妈妈一走就紧抓不放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让妈妈好好离开的孩子更爱妈妈。前一种孩子只是更焦虑。如果妈妈顺着孩子,不逼他去幼儿园,而是自己照看他,那这种做法只会加强孩子的焦虑。因为这种做法变相地证实了孩子的恐惧: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于是,孩子会变得更加依赖,更难对付。他会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愤怒。孩子用这样的方式让妈妈反过来依赖他。”
孩子离家后,他/她的房间怎么办?
孩子离家的时候,父母需要告别一段近在眼前的过去时光。孩子的房间充满了回忆。孩子的房间该怎么办?整理?保留原样? 让-皮埃尔·贝雷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他告诫我们一定不要犯以下错误。
“一定要避免极端的态度。有些父母,在孩子离家之后,原封不动地保留孩子的房间,什么都不动,就像个礼拜堂一样。相反,有些父母迅速地改变了房间,让人完全看不出这曾经是孩子的房间。
第一种态度说明,父母不愿意接受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原封不动的房间似乎在谴责孩子的离开。第二种态度也好不了多少。孩子离家后,他需要感到家的大门仍然对他开放,在需要的时候,他还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住一住。这样,他就能在需要时回到童年的房间汲取力量。
这两个例子中,显然有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果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生活在只有50平米的家里,那他们肯定比别的人家更着急腾出些空间。没有什么比这更合理的了。
如果在孩子离家之前,父母和孩子能够交流这方面的打算,大家都有机会表露自己的情绪,那父母就能采取不伤害离家孩子的态度。 这样的交流也许让我们想起自己的某种快乐:成年后,去少年时期的房间,对着几件过去的东西胡思乱想,哪怕就五分钟,这也多让我们开心啊。”
袁丽:“我把孩子的房间租给了大学生。”
“我住在外省一间很大的房子里。当孩子离家以后,我收拾了他们的房间,租给了大学生。这样,我就能给读书的儿子付房租。我对他的房间和房间里的东西没什么特别感觉。我没有任何感伤情绪。我不需要这些东西来支持我的回忆。
跟我相反,我妈妈什么都留着。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放满了东西的房子里,什么都不变,简直就像一家博物馆……恐怖极了!最重要的是生活,要动起来。我和成年孩子的关系非常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贝蕾:“我喜欢保持原样。”“孩子出国读书了,我喜欢他的房间保持原样,带着一年年的岁月痕迹:毛绒玩具、书、世界地图。最初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到他的房间里回忆过去的时光,还哭了几回。孩子刚离开那阵,真让人痛苦。现在,当他回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坐在这个房间里说话,跟过去一样。现在,我每天都在那个房间做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