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痴狂-面对爱的眩晕

  爱情它是个难题,让人目眩神迷。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但相爱、结合、相守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难。种种困难背后,隐藏着我们什么样的恐惧?

  一种至高无上的价值

  在这个时代,爱情从来不曾如此重要过。每个人都在独自承担着自己。自由的迁徙、自主的选择,让家庭和单位的襁褓,都不再像上世纪90年代以前那样对我们有着强大的保护意义,我们自己成了立足于这个社会唯一的依靠。

  正是如此,爱情演变成为整个社会机制的基础,它促成或拆散一对对夫妻和一个个家庭。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的命运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爱情的质量。

  人们对于感情的要求,不自觉地变得苛刻。一位36岁“剩女”的信条是:“爱的感觉一旦不对,我便不能再和他继续下去了。没有爱,结婚、生子有什么意义呢?”有些已婚人士也说:“一旦他/她不再爱我,或者我不再爱他/她,我们就会选择离婚。”

  一些家庭社会学家认为,我们自己在滋养着某种恐惧。但凡爱情失去光彩,但凡它出现一丝不完美,恐惧就会袭来。面对一段感情关系所带来的赌注,面对它所要求的承诺,一些人会觉得自己毫无招架之力。就像小说家感叹的那样:“爱情促成了一对对男女结为夫妻,之后却绝对不会再来帮助他们。”

  对爱的不完美的恐惧进而转换成另一种语言,那就是对外在物质因素的强调和关注—仿佛如此就能加强爱的保障。事实上,这可能更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不确信。

  矛盾的欲望

  我们既向往“自由”,又害怕“自由”—害怕自由所要承受的孤独,因此与他人“结合一体”的愿望变得与想拥有“个体的自由”一样强烈。于是,一方面我们赋予夫妻和家庭至高无上的价值,要它们成为力量的源泉和安全的港湾,另一方面又在大肆宣扬个体的自主性。我们希望拥有“一流”的爱情故事,但还要继续独享快乐。然而,像规划职业生涯那样来管理爱情生活,只会让人对“相互信任”和“奉献”这些构成爱情调味品的心灵行为产生怀疑。

  我们愿意让自己沉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却又忙于自身的社会关系、职业发展和财政收入。但是,如果总是保持警惕,力图掌控和筹划一切,又怎么可能完全沉浸在爱情中呢?

  爱情关系治疗专家Claude-Marc Aubry告诉我们:“大多数35~40岁之间的人,习惯于面对经济生活中的小问题,习惯于把事业放在首位,因此他们坚决拒绝犯错。面对感情投资时,他们变得更加苛刻,总在想这段感情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诸如此类的矛盾真正起破坏作用的是:阻止了我们爱的冲动。

  两性间的战争

  当然,上述这些困难只是现代才有的。比起男女在欲望这件事上根深蒂固的焦虑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在夫妻心理治疗师Catherine Serrurier看来,男女之间对彼此的恐惧产生于一种无意识的对立。

  这种古老的、恐怖的对立,存在于爱情的核心,是一种害怕在性爱中被“温柔地吞噬”的恐惧。它所带来的焦虑,从原荒时期就有,直到现在。虽然这种对立能够被男女在社会、经济上的平权所掩盖,却无法阻止它的存在。尤其对那些婚姻关系持久的夫妻来说。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能够最终埋葬这种对异性的恐惧?”Catherine Serrurier在《这是你的错》一书中写道。答案是否定的。她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观察到,经历过女性解放意识影响的女人,通常会面临两重担忧的困扰—她们既害怕在爱中重新陷入依赖、服从男人的地位;又害怕一旦选择分手而产生的负罪感。而男人更是疲于与伴侣处于这种竞争中。

  一个有意思的新现象是,最近30年来,大多数男人,仍然恐惧女人,但他们对女人的反应更多采取的是躲避,不予理睬。而在过去,男人为了消除对女人的恐惧,通常用的是蔑视或攻击的方式。

  “敢爱女孩”的精彩故事:布里吉特.琼斯(BJ)

  美国电影《BJ单身日记》的主角,平凡的32岁的英国单身女子,没什么自信和抱负,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减轻体重以及找到真正的爱情,可这些仿佛遥不可及。开始记日记的新的一年,她的生活里竟然同时出现两个优秀男人,令她左右为难。可爱而真实的BJ最终认清自己的渴望,勇敢地向马克道歉,以真诚挽留他,甚至穿着内衣在大雪之夜把他追回。令人不得不为这个勇敢女子喝彩!

  此片的宣传语是“献给曾经坚持和正在坚持的女性”。

  放弃我们的控制心

  如果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城池,那么爱情就是允许对方进入的通行证。有了这张通行证,他/她就可以深入我们的内心,了解我们的爱、恨以及恐惧。

  但寻找爱情的过程,仿佛是一场竞争,就像在“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里—谁先主动,谁就输了。明明内心满怀对爱的渴望,却假装坚强、无欲无求,仿佛爱情会从天而降;即使决定去相亲,又百般矜持;本已怦然心动,行动却顾虑重重。诗人鲁·米说过:寻求爱的人不会不被所爱之人寻求。关键的是,你敢不敢承认自己就是这个寻求爱的人。

  只有相信爱情,爱人才会出现;只有敢于去爱的人,才能品尝到爱的甜蜜;只有放下恐惧,把心门打开,爱情才能进来。对他人的误解是滋生恐惧的温床。不管是在地缘政治上(如恐怖主义的产生),还是在爱情上,都是如此。除此之外,我们还缺乏对自己的认识,对内心深处的欲望和矛盾的认识。很多故事都证明,恐惧主要是因为无知。在爱情关系上,只要肯学习、了解,真正地去实践,就可以从抗拒、防御的姿态进入完满、享受的状态。

  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并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起维系两性关系的基石:信任。面对这样一个工程,我们准备好了吗?

  “敢爱女孩”的精彩故事:金三顺

  韩国电视剧《我叫金三顺》的主角,29岁的糕点师,长相普通还土里土气,渴望真爱却被负心人伤害,非常希望并努力(比如相亲)要在30岁之前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但事与愿违。就在她对爱情心灰意冷的时候,爱情出现了。

  《爱的艺术》

  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荡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是走向完善人格、丰富灵魂的人生实践。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作者:(美)弗洛姆
  译者:萨茹菲
  出版:华中科技出版社
  定价:14.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