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这样,我认识了自己

  “人到最痛苦、最低谷的时候,会冷静下来想些东西。”

  刘烨,29岁,演员

  我的运气挺好的。22岁大学毕业时,还在成天想着去打电子游戏,事业“噌”一下就上去了。兴趣、责任、物质和精神的诱惑推着我从2000年一直走到2005年。这几年,我一年有11个多月在现场拍戏,也经历了一个穷小子到比较受关注的人的转变。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上大学时的迷茫也逐渐消失。

  去年,我遭遇了一次情感上的打击。在此之前我觉得,我拼命工作,家庭、亲情、爱情都在,都很稳定,这辈子就可以了。后来,情感上一下子失去好多东西。那种打击,对于早早就成功,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痛苦的我来说,是挺大的挫折。有半年时间,整个人都很狂躁,经常突然间“火山喷发”,对人很不友好,经常会喝得烂醉。但是,人到最痛苦、最低谷的时候,会冷静下来想些东西。我突然就冷静了。

  经过去年和今年这一年半的调整,慢慢地,我知道了人需要休息,知道了感情需要维护......我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我现在的责任就是要照顾好父母,以后要有家庭、子女,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年半的时间对我来说真的挺好的。以前我几乎不想未来的事,现在会想得比较长远。会想,有了子女怎么办,我老了以后怎么办......有点忒不像20多岁的人说的话,但是我真这么想。

  “每天自省,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改变。”

  张越,42岁,主持人

  我理性地分析、认识自己,是从成年以后开始的。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并开始自我调适、控制,是在30岁以后。

  30岁,我做了主持人。仿佛忽然间生活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兴奋于自己有话语权了,也愿意别人看到我伶牙俐齿、富于攻击性的那一面。最兴奋的那半年,什么话题我都出来说,还跟人拍电视剧、写小品,什么都弄。

  我红得很快,而且很多人预测我会大红。但是,在我表现出攻击性时,当我跟人“咬”过之后,我特别清楚地感觉到,心里一点快感都没有,反而特别难受。我觉得有两个“我”:一个特别热烈地投身进去;另一个更本质的我,觉得自己特无聊。后来,我渐渐意识到,我的内心、天性其实不喜欢冲突、热闹。人不能做违背自己天性的事。于是,我决定撤下来,不做了。

  有两年,我就待着,买菜做饭看书,想着做什么节目会让自己喜欢、有价值感。后来就做了一档相对比较“温”的,诚实、诚恳的节目《张越访谈》——诚实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诚恳地表达,承认真实的人性是有弱点的,再也不说媒体的套话。

  别人可能觉得我温和了,懦弱了,但是我却觉得自己勇敢了,强大了。当你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你就不那么容易愤怒和惧怕。

  现在,我白天要是遇到有冲突的事儿,晚上回到家,肯定要把自己的动机想一遍。每天不断自省,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将你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改变。后来,我发现,自己和别人交往的方式,看世界的方式,竟然发生了变化。

  “我会学了关注自己、宽恕自己。”

  李萌,39岁,心理咨询师

  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曾经追求音乐,未果;转而做生意,追求财富梦想。赚了钱,却迷失了快乐。那时的我,除了音乐,不能在生活中找到一点感动。

  迷茫中,我去了加拿大。没有目标、孤独、焦虑,受过很多苦。但是,经过这种生命的历练,我对生活有了觉察,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后来,学习了心理学。

  我以前很暴躁、狂傲、自私,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现在,我学会了宽容和理解。会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已经学会关注自己、宽恕自我——人的每个冲突,都来自自我冲突。恨,与他人无关,是自己投射出来的对自己不接纳的部分。认识自己,就要先把自己身上的魔鬼找出来,去接纳、认识、关怀、调适。当你修通自我成为一个人格和谐的主体时,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就都和谐了。

  “我了解到,人本来就有多面性,只是有的表现出来,有的没有表现。”

  龚梅,36岁,编辑

  今年5月,我参加了《心理月刊》举办的舞蹈治疗。培训过程当中,老师斯维卡说我心理和身体是分开的。担任翻译的人说,我这是人格分裂的表现之一。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当中有很强的两面性,但“人格分裂”这个词太恐怖了,我感觉特别不好。后来,我鼓起勇气和老师聊了两个小时,又在网上大量搜索相关知识,在《心理月刊》网站和大家聊,一个博友还借了《24重人格》的书给我看。我了解到,人本来就有多面性,只是有的表现出来,有的没有表现,终于释然。只要认识到自己,就是一种进步。

  之后,我就有意识地注意身体和心理的关联。身心没有建立关联时,我不认为性是人的本能需求,认为身体一定是由心来引领的。现在,身体有反应之后,我会用心去感受它,身与心开始互动,感觉也一点点好起来。

  “我人生中第一次那么清楚地意识到,我对影响别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兴趣。”

  张怡筠,42岁,电视节目“心灵花园”主持人

  我是一个坚持自我,敢于与众不同的人。这一点,在读高三时我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考大学填志愿,我是班里唯一填了“心理系”(录取分数较低的冷门专业)的好学生。班主任、教导主任找我谈话,我非常坦诚地解释:“我看到一个人流血,会昏倒,但看到心里流血的,我却很有意愿了解并帮助对方。”我当时就觉得要做我自己,如果以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我离快乐就不会太远。

  那么小就可以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和我妈妈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我小时候,妈妈很严肃,有时情绪反应很强烈,如果我不乖的话,她会拿着拖鞋追在我屁股后面打。但从我十二三岁开始,妈妈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变得非常和气,一直给我们很多支持和关怀。直到现在,我一想到她就会开心地想笑。原来在那时,妈妈去参加了心理成长课程。当时,我就把心理学和妈妈的改变做了紧密的联结。我也在那时决定,以后要做研究这门学问的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那么清楚地意识到,我对影响别人的生命有很大的兴趣。

  我是一直蛮有生命目标的人,知道自己活着是在干嘛的人。当自己知道为何而做的时候,一切苦难就都可以被接受了。

  “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准备用自己的长处去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晓疆,28岁,自由职业

  我一直希望自己事业成功,让自己更独立,可以帮助父母得到更好的生活。我特别想给自己多加点压力,特别想把工作做好,但我不知为什么就是投入不进去。工作没做好,我很有挫败感,非常焦虑。看了《心理月刊》的文章《我们为何感谢失败》,我明白了自己这并不是失败,开始从经历中总结教训——是不是我设定的目标有问题?

  后来,我主动找朋友聊自己,渐渐明白自己的长处、短处,明白一直从事的销售工作并不适合我。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准备用自己的长处去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辞职了。我相信,重新定位的方向更适合我,我可以做得更好。

  “和他在一起以后,我慢慢发现,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更适合我。”

  赵赵,34岁,作家

  我是“开窍”挺晚的那种人。二十七八岁时,我认识了我的老公唐大年。之后,我才渐渐开始明白事理,明白自己、世界是怎么回事。

  以前,我一直处在很追逐的状态,也不知道在追逐什么。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要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心很慌,觉得哪儿都要去,什么也不能落下。遇见的他,却是我见过的最淡泊名利的人,真正的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人。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方式要互相迁就。我慢慢发现,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更适合我。我整个人渐渐沉静下来,稳了,不慌了。外面的事跟自己好像毫无关系。现在我基本上就是在家待着,看看书、上上网......这样过日子挺好的。

  “开窍”以后,我发现自己学东西快了。以前要3年才懂的道理,现在可能两个小时就明白了。以前的我很“自我”,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有点“自以为是”,现在比较能够迁就别人,看人看事基本上能做到准确。以前,我是一个非常尖酸刻薄的人,特别爱显摆自己的小聪明、急智,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我现在觉得那样特讨厌,幼稚,哗众取宠。以前,我特别容易瞧别人不顺眼,瞧谁都一身毛病,现在看到以前很不喜欢的人,我也觉得没什么,讨厌的反倒是我自己。宽容了,就更快乐了。

  最近这五六年间,是我人生中最饱满的时候,吸收力最强,成长最快。

  “做演员帮助我认识自己,并且改造自己。”

  归亚蕾,53岁,演员

  从事演员这一行,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及看法。做演员帮助我认识自己,并且改造自己。

  演员常常在饰演别人。需要全身心投入,去理解每个角色。她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如果遭遇同样的事情,我会不会这样做?在角色中,我吸取了不少教训。

  在《青青河边草》中(饰演静芝),因为儿子去世哭瞎了眼睛,却骗自己说儿子还在,过自己的生活,不理会别人的态度,不肯面对现实。我开始明白,什么都要靠自己,如果自己不愿意改变,别人是无法帮助你的。在《喜宴》里(饰演高母),发现儿子是同性恋,儿媳妇还怀孕了......面对这个事实,最终还是完成了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转变,因为爱是包容,是体谅。当我们看清楚世界,明白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能改变现实,才会转而接受现实,改变自己。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真切地看到自己。”

  谢伊华,39岁,唱片公司总裁助理

  也许是因为工作关系吧,我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找客户、找好的艺人,很少找自己。所以,我会通过身边亲近的人的看法来了解自己,比如好朋友、先生、父亲。我父亲是一个敏锐而智慧的人,他可能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同学曾经提醒我说话不要太冲,父亲也说我做事情太冲动,我便注意收敛。但是,真正让我认识到这一点的,却是我儿子。孩子小时候学东西都是通过模仿父母开始的,尤其是到五六岁时,他的动作、讲话,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真切地看到自己——哦,这样真的不好,我一定要注意。现在,我感觉身边看到了更多的笑脸和真诚的眼神。

  “我越来越能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这也鼓励了我周围的人。”

  钟谷兰,31岁,心理咨询师

  我大学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学了心理学,理性上得到一些知识,也会对照自己、理解自己。但是对我来说,真正开始认识自己,是从2005年学萨提亚、体验自己的感受开始的。

  那次在工作坊里,因为真挚的倾诉被打断,我感觉有点不舒服,但也没太在意。回家路上,想起老师的话“在这种情绪里面待一会儿”,我就待了一会儿,只是体验。我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多么希望被人欣赏、认可。我跑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坐在那里哭了一个小时。那天,我做了一个决定,从现在开始要爱自己、欣赏自己。

  我开始理解“痛苦是件礼物”这句话。后来,再有负面情绪来的时候,我会有特别明显的觉察——会觉得痛、想逃避,我意识到自己缩了一下,又敞开怀抱去迎接它、体验它带给我的“信息”。这个信息可能是自己内心最深的声音。

  现在,我越来越能勇敢地做真实的自己,这也鼓励了我周围的人。两个人都可以出错、可以真实,就会彼此亲密、共同成长。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