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同新浪网生活频道联合推出“什么是成功的人生”的调查,时间为2006年7月27日至8月18日,共2140人参与调查。我们就本次调查撰写了这篇分析文章。
无论是台湾的成功学者力挺的“立德、崇德”式的追求成功的办法,还是大陆学者力图建立的需要的第七个层次“自我超越的需要”,都与我们读者调查中结果不尽符合,这些大言凿凿式的成功的语言,与一般人心目中的成功突然有了距离—真实的成功,不过是晚餐的灯光和灯下妻儿的笑脸?
在毛姆以高更为原型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主人公一开始就具备一个市民社会所理解的成功,他是伦敦交易市场上的股票经济人,有经常举办艺术沙龙的巧笑的妻子,两个乖巧的孩子,可是他还是挣扎着往远方逃亡,一个40岁的男人抛弃一切,实现自己幼年就怀抱的梦想,开始学绘画—在大多数社会里,这都会是一个悲壮的传奇—也更可能是悲凉,尤其是男主角不是高更的时候。
之所以提及这本书,是我们的调查结果在某些方面和这小说互相激荡:主人公拥有的幸福家庭,是我们多数人心目中渴望的成功,有47.8%的人选择了“满意的家庭生活”作为成功的首要条件;而主人公为之抛弃家庭的“理想”,同样在现代的中国人心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有44.44%的人选择了“有理想并坚持理想”才能使人获得成功—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我们的调查中却得到了完整的统一。
是我们的调查对象心灵深处特有的矛盾?还是他们已经走出了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个人选择阶段?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下的中国人对于成功并没有完整的、功利的目标打算,他们期待的成功并非外在标准的职业和地位成功,他们是在期待内在世俗生活的完美——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众多人的心灵造成了微妙的影响,大家刚刚过了一个狂热期,有点厌倦外在的蛮横的金钱、地位标准,酷似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大家追求的,只是在大工业制度下的家庭的和美。”也和经过1960年代的狂乱的思潮和运动的美国很相似——多数人厌倦了对某种世俗目标的不终止的追求,重新在个体能控制的地方寻找意义,家庭、勇气、爱,并且把这些东西的作用大胆地放大了——几乎还是那句半庸俗半真理的歌词可以囊括的:简简单单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