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与焦虑巧妙周旋
我们能够把满腹的忧虑化成积极的能量!这就是阿兰·布拉克尼在采访中表达的观点。即便我们长久地活在忧心忡忡之中,也不必认命,不必绝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这种情况?听听精神分析医生的建议吧!
阿兰·布拉克尼是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在巴黎菲利浦-波美尔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中心从业。著有《青少年手册》、《情绪性别论》、《灵魂的忧伤》。
心理月刊:您认为是否有一种“好的”焦虑?
■阿兰·布拉克尼:对,如果焦虑能起到激励作用,它就是积极的!正常的、自然的焦虑使我们能够预感到危险,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应对形势。这种焦虑还有其他的特点:它是暂时的,能引起好奇心,是创造力和直觉的源泉,并让“共情”的能力得到发展。遇到困境时它启动我们幽默、豁达的情绪反应,以避免痛苦。
相反,坏的焦虑表现为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精神状态,它产生负面情绪,造成错误的心理投射,否认现实,人格分裂,思想前后矛盾,缺乏自信,进行不恰当的防御反应,直至自我毁灭。
我常说:焦虑是灵魂的温度计。焦虑不够,就会太冷,我们就不会对应该预防的局面作出应有的反应;焦虑过多,就会太热,我们的精神就会发烧,仿佛沸腾的水。
单靠自己是否能够应对焦虑?
■这要看焦虑的类型。有些焦虑实际上是病理的,如果已经到了无法自由行动的地步,这就表明焦虑感很强了。说到底,精神健康的标志,就是拥有足够多样化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当我们遇到某种特定的情况,仍然能够保持精神的平静。无论什么情况,一旦我们作出反应的可能性受到限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这时应该求助于专家,如行为治疗方面的专家。或者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就像在寻求个人成长时所做的一样。首先,学会更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防御机制,采取通常所说的“调整战略”。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把注意力从偏执的想法上转移开,投入地读一本书。读书可以把自身的忧虑转移到书中人物身上,因为对其中的人物会产生认同感。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这个道理:很多艺术家都饱受焦虑之苦,但他们用艺术在被忧虑纠缠的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创造了一个过渡地带。就算不是大画家或大音乐家,艺术也能让我们用积极的方式利用我们的想象力。
这么做不是逃避吗?
■不。这只是管理忧虑的一个方法。不过,把自己变成工作狂却是种偏执的、非建设性的管理方式。人们常常有忽视、虐待自己身体的倾向,很多忧虑缠身的人夜不能寐,他们失眠时索性就去工作!睡眠可是头等大事,为了保证睡眠,有必要重申几条最基本的忠告,如晚餐进食清淡,避免长时间看电视。放松身体的好处就更无须多言了,它能帮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避免压力的累积。其他的一些尝试,如冥想,也是大有裨益的。
有某种信仰的人是否较少焦虑?
■是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构建自身的一致性,这不仅仅关系到他对世界的看法,还与个人在世界上的位置有关。如果我们有了一个依靠,就会较为安心。我们发现,每当发生了令人极为焦虑的重大事件,就有很多人转向宗教或其他的精神传统:纽约的教堂从来没有像“9 ·11”之后那样挤满了寻求慰藉的人。
个性不同的人是否应选择不同的方式应对焦虑?
■当然 !“爱操心”的人与其整天琢磨无数个大而无当的计划,不如拿出实际行动来实现至少其中的一个;而“担惊受怕”类型的人自己都搞不清恐惧的来源,应该学会把恐惧具体化,才能更好地控制并战胜它。无论采取什么方法,重要的是把握现在,给现在以意义(参见后文)。我常说,抑郁的人永远活在过去,而忧虑者则永远活在不确定的未来。不过,善忧虑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并且也有多种方法可以与之斗争,以改善杞人忧天的倾向。
◆ 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忧虑的性格是能够改变的。
◆ 改变自己
学会更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防御机制,把注意力从偏执的想法上移开。
◆ 变成力量
积极的忧虑产生好奇心,是创造和直觉的源泉。
精神健康的标志,就是拥有足够多样化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当我们遇到某种特定的情况,仍然能够保持精神的平静。
[忧虑与焦虑的不同]反复地忧虑思考(一般忧虑)
①和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事情: 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有足够的钱,对未来的不确定,等等。
②经常是慢性的,轻微的,是可以和各种日常活动共存的。
③不明显的身体征兆,处于第二位(长期的疲乏,肌肉紧张,等等)。
④一种伴随着有日常的、习惯的忧虑,有持续性的感觉。
焦虑发作(爆炸性的忧虑)
①半抽象的事情:死亡、疾病、失去自我控制、疯狂、冥间等等。
②是突然的,十分强烈的,不能与各种日常活动共存。
③爆炸性的身体征兆,经常处于第一位(严重的身体不适,可能有一 种我们会在当场死去的感觉)。
④一种断裂的感觉,我们觉得处于一种亚状态,感觉奇怪、不正常、 不习惯(有时感觉我们会变疯或者失去自我控制)。
(资料来源:《小焦虑,大恐怖》)
[创造者,思考者和战斗者]
阿兰·布拉克尼把具有忧虑性格的人分成三大类 :
“创造者”:他们通常很“害怕”,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较为消极。羞怯、多疑、缺乏自信,长期处于失望中,害怕别人的评价。著名的例子有:贝多芬、塞缪尔·贝克特、弗朗西斯·巴孔。
“思考者”:他们整日忧心忡忡,对人对己的看法都充满矛盾。容易怀疑、犹豫,有时消极被动,但能够清晰地自省和审视他人(蒙田、卡夫卡、普鲁斯特)
“战斗者”:他们容易担忧,对自身有积极的看法,对他人则是消极的评价。虽然表现得充满自信,但永远都缺乏满足感。生活对他们而言是挑战,他们不停地在考虑下一步(维瓦尔第、维克多·雨果、安德烈·马尔罗)。
《超越焦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彭泗清从文化和社会角度研究了中国人的焦虑。“这些年你是不是有点累,微笑中带着几分疲惫?”,中国人“活得累”已经是相当普遍的感觉。他认为,造成我们今天活得累的原因,既有过去的旧包袱,又有今天的新压力。旧包袱是一些负面的传统观念在我们心理上的积淀,虽然过时,却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造成不少心理冲突和困惑。新压力则是我们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书中说的新七情六欲和信任危机就属于此类。他建议将不必要的旧包袱清理掉,集中精力来面对新压力。
作者:彭泗清
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
定价:1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