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期被死亡的念头纠缠,时常陷入冥思苦想。我老在琢磨是不是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如果存在,那里能给我换20美元的零钱吗?”满腹焦虑的人不会像伍迪·艾伦这么幽默,不过在他们的头脑中,冥思苦想和对日常生活的担忧总是混在一起,周围的人不免常常目瞪口呆。和焦虑的人共同生活少不了误会、冲突和厌烦,但这种体验也会变成财富,促使你对自身、对人生做一些有益的思考??
理解他的需求
对焦虑的人来说,生活中有两件事是确定无疑的:世界充满潜在的危险,只有时时未雨绸缪才能生存下来。他们总是预先设想无数的困难,时刻处在过度警觉的状态,不切实际地希望将危险的几率降低为零。在别人看来,这种做法既可笑又徒劳,但是怎么向焦虑者说明白呢?怎么才能不被他的行为激怒,并用有效的方式和他对话呢?否认他臆想出来的问题无济于事,任何问题都是“有可能”的。因为焦虑不是疯狂,焦虑只是放大并提前设想实际存在的困难。所以,好的办法是同他讨论因为焦虑而付出的代价,让他明白没有必要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万无一失。“到外地去旅游,我们也许会上当受骗,出租司机或饭馆老板可能欺骗我们。那我们也用不着为了找一个稳妥的饭店而花上几个小时吧?这不是比偶尔上一次当更扫兴吗?”
耐心与宽容
尽管焦虑的念头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焦虑的人深信如此,并希望别人也这样认为),实际上却既不客观也不理智,它根植于某种特定的情绪类型和主观意识。若想让焦虑者看清自己的不理智,就不要在他情绪激动、陷入焦虑中的时候和他讨论,而要等事情过去后,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你要表现出耐心和宽容,他需要时间做出改变,而你的努力也要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另外,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帮助焦虑者:是出于自私的目的,免得对方把不喜欢的生活方式强加给自己,还是为他着想,不愿意看着亲人陷在焦虑中不能自拔?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不愿意看到焦虑的亲人与自己日渐疏远,陷入孤独?无论哪种情况,焦虑者都应该感觉受到尊重,这时进行对话才能有效果:“我知道你是这样看问题的,而我有另外的想法。”还不要让他感觉受到评判,比如:“就是你有问题,听我的。”
焦虑的人通常认为自己的担忧是有根据的,只是别人没有意识到人生真正的问题所在。因此,没有必要和他讨论人生如何艰辛,或清醒与焦虑有什么不同,因为双方各有各的理。往往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说服力,焦虑的人需要尝试新的做法。比如在过度控制的问题上,焦虑者都对“不确定性”和“临时发挥”极为过敏。在他们看来,不确定性的背后只能掩藏着威胁和冒险。在这种情况下,劝说焦虑者“对生活要充满信心”是没有用的,倒不如建议他“冒险”抛弃习惯做法,进行一些小的试验:没有任何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留朋友在家里吃饭;周末出游而没有预定饭店??会发生什么事儿呢?会出问题吗?如果会,这些问题是灾难性的吗?能安然无恙地渡过吗?
焦虑也有益处
最后,你应当承认焦虑也是有益的。它的好处有:关注细节,完美主义,预先应对问题,这些做法在工作领域可以变成优点,老板们都比较喜欢稍有焦虑感的下属。只是注意不要把容易产生压力的工作交给焦虑者去做,如教育孩子,管理财务在与周围的焦虑者相处时也不要犯完美主义的错误,因为焦虑是可以被“正确地利用”的。治疗焦虑症的目的,并不是要“消除”焦虑(这也是不实际的),而是要控制焦虑。有益的焦虑使我们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并采取行动避免,然后更好地享受生活。在这个意义上,焦虑是弥足珍贵的,它提醒我们,生活可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危险时刻会出现,抓紧时间享受暂时的美好时刻吧!
焦虑发作:“正常”的和“不正常的”“正常的”焦虑发作
① 极少发生,甚至只有一次。
② 在一个可以被人理解的时候发生(在我们有重大麻烦或者十分紧张的时期;令人痛苦的外部状况)。
③ 除了会有一次不好的回忆外,不会留下其它后遗症(这真让人不舒服)。
④ 没有行为和思想方式的改变:我们能够像以前一样重新开始生活。
引起恐慌紊乱的焦虑发作
① 不断发生。
② 不总是在我们有问题的时候或者在客观上压抑的地方发生。
③ 留下一些后遗症,正如一次创伤一样(真恐怖,但愿不会再发生这样的情况)。
④ 我们看待事物不再像以前一样了(我们会避免可能引起发作的一切事情),而且我们会生活在害怕焦虑复发的恐惧之中。
见证:他的病改变了我的脾气
向梅,50岁,图书管理员
丈夫得焦虑症四年了。他发作起来就像心脏病,肢体反应很强烈,憋气、窒息、四肢抽搐。每次发病都要叫救护车去医院,医生测量心电图没问题,打一针安定就好了。最近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过,他好像并没有为什么特别的事儿焦虑,不像有的人总在为家人的安全担心啊,或者总是想着死亡的事儿。医生确认他发起病来就是“惊恐发作”,主要是躯体反应,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过强”这一类的。他的病倒把我的脾气改变了,我再也不敢在他面前发脾气,有不愉快的想法也就忍下了,怕惹他生气,再把他的病勾起来。他生病后,我的麻烦也就是多去几趟医院。在生活中他也没有过分依赖我,相反,却减轻了我的一些家务负担,他买菜、做饭、搞卫生。唯一的感觉是经济收入少了一些,他不工作就没有收入。最早发病的时候,他正在经营他们几个人创办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当时业务开展不顺利,工作压力很大。他得这个病的原因,一个是过度劳累,一个是心情烦躁。另外,和孩子的矛盾也不少,父子俩人不会沟通。儿子贪玩不听他的话,他就生气,把儿子看得一无是处。他生病这么多年,我偶尔也会心烦。现在就是希望能找到比较好的医生,尽快治好他的病,他也能早日恢复工作。因为他在家里没事情干就更加烦躁不安。他说自己是一个工作狂,喜欢工作,喜欢做事。儿子有时也说,爸爸工作能力这么强,不工作可惜了。我们都希望他能好起来,再做事。
尽管焦虑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既不客观也不理智。不要在焦虑者陷入焦虑时和他讨论,要等事情过去后,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
《小焦虑,大恐怖》
克里斯朵夫·安德烈是一位精神病科医生,在巴黎的圣·安娜医院工作。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有焦虑和恐怖的情绪,这本书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有的恐惧和焦虑,并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另外,本书附有漫画说明,读起来轻松愉快。
作者:克里斯朵夫·安德烈/米缪
译:李圣云
海南出版社 2003年
定价:2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