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导读:如今的网络谣言漫天。预知大众情趣或心理,从而判定新闻价值、简化周边可靠信息、强化成夺人眼球的标题,这就是谣言心理学。 ——xinli001.com
2010年3月下旬,陈冠希正式宣布复出娱乐圈。一组记录了陈冠希从青少年至今各阶段的照片在论坛疯传,似乎也在为他的再度复出宣传造势。铁杆粉丝们纷纷跟贴,一表追随决心,诸如"一直那么有范儿"之类的话语贯穿这组照片。
4月8日,名为“自若消逝”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一张儿童照片,图释为"谢霆锋的儿子拍的艺术照,超萌超帅,有图有真相。但是怎么看怎么感觉像别人。"次日,这条微博的转发量高达4383,评论1911条。
包括腾讯、网易、新华网在内的各大网站纷纷发表"谢霆锋儿子照外流,酷似陈冠希?"的文章,引用的的照片与上一则微薄相同。而这张被疯狂转载的照片正是来自于之前论坛流传的"颇有范儿"的陈冠希少时照。
从有范儿的陈冠希少时照,到超萌、超帅的Lucas艺术照,在网络的平台上谣传尘嚣而上。这是日常生活或者说现在的网络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谣言传播,也完全符合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介绍的谣言基本歪曲模式--简化、强化、同化。
首先,谣言中自觉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如之前一组成长照片的图释、同组的其它照片等。在传播过程中,只保留了这张与Lucas年纪相仿的儿时照片。似乎可以假想,在读者感叹"Lucas与这张陈的照片挺像",经传播者的修改、评价后,谣言即产生了,简化后的信息都朝着可信服的方向发展。这正是奥尔波特在书中说的"简化"作用。
第二,"那个被保留下来的核心细节将更为突出、重要"。如"超萌超帅"的评价、"艺术照"信息的添加,一句意味深长的"怎么看怎么感觉像别人",这些对简化后核心信息的强化,为之增加了夸张、戏剧的内容。
最后,这则谣言中突出体现了同化作用。传播者将陈冠希的少时照片谣传成Lucas的照片,又以"但是怎么看怎么感觉像别人"的调侃口吻,暗讽了两位艳照门的主角。这些都与谣言传播者过于的经验和态度一致,可以体现出他们对艳照门的深刻印象及对主角的讥讽与嘲弄的态度。
在这三个歪曲过程中,事实的原貌已经很难看到。核心内容即这张照片:一个帅、萌、与Lucas年纪相仿、"貌似"陈冠希的男孩照片,在谣传的过程中信息越发模糊,经过诸如"艺术照"之类的信息,使这一核心内容的相关信息被简化与合理化,从而辅助于主题:陈冠希和张伯芝大概给谢霆锋戴了绿帽子。
网友对艳照门的态度、个人的动机情感都为这种歪曲提供了源头,同化作用又同时决定了哪些被省略、哪些被强化。
这三种模式在奥尔波特的实验中得到论证,又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人们按照自己的情感动机或过往的经验在转播和转述事件中不断简化周边信息、强化核心细节,从而使谣言更加合理。
然而,谣言真是有意显得确定无疑、消息灵通吗?奥尔波特认为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使它显得罢了。并且深入地看,谣言在其讲述形式背后常有一种隐含的意义,比表面上讲的更多、更重要、更确切。如上述例子中,谣言传播者的本意也许并非是想告诉你Lucas可能是陈冠希的孩子,而是想表达对陈冠希复出的不满、对艳照门主角的戏虐态度。往往借助这些谣言进行一种评价行为。而为了有效地传播这种评价,采用了一种"虚伪"的讲述方式,越是传奇、耸人听闻、夺人眼球,越是能表现出这种评价背后隐喻的特性。在奥尔波特看来,谣言的传播者也许只认为自己在用生动、传神的方式来证明某种观念,甚至是习惯用谣言作比喻,来表达个人的感受。
而由于听众在听到一个谣言时,并不是把它当成讲述者的一种评价倾向,而是当成了有根据的事实,这时就会引发社会问题。
理想上以真实为纲的新闻可以作为破除谣言的工具,帮助人们建立批判和审慎的态度。然而,如书中所言,只有当新闻完整而明确时,才会起到抵制谣言的作用。而奥尔波特进一步指出,基于报纸操作过程中,记者往往获取的是二手信息,"新闻已变成了传闻",编写及撰稿的过程——预知大众情趣或心理从而判定新闻价值、简化周边信息、强化成夺人眼球的标题——似乎很容易进入"谣言歪曲的模式"。这样的新闻不但无法给受众提供完整的信息,还可能因缺乏信息核实、错将谣言作为信息源,陷入了上文所说的"把讲述者的评价倾向当成了有根据的事实",变成谣言的帮凶。
如《新闻记者》杂志发布的2008年十大假新闻中的一则——"韩电视台称孙中山为韩国人"。这是中国网民为表达不满韩国率先将端午节申遗的讽刺,《华西都市报》却将之作为新闻刊出。网络平台提供了多元的信息,许多极具重要性的故事是新闻来源的沃土,但同时又兼具模糊性,媒体首先得带着批判与审慎的眼光去寻找好故事。此外,现有的宣传体制下,媒体对许多重要公共事件的报道相当粗略、甚至本身存在矛盾,这些都给媒体公信力建立带来障碍,人们不愿相信新闻中所诉的事实。若新闻难以帮助我们破除谣言,我们还可以求助谁?尤其是当谣言与骚乱、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相联结时,又该怎么办?
回到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书中提到,战时环境是最易滋生和传播谣言的,军事等公共事件的信息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基于战时的特殊环境,情报往往得不到公开或含糊不清。
而当代中国更是谣言滋长的沃土,社会转型期蕴含着种种变革,信息的不公开和媒体不可信的统一口径都让公众疑惑不安。政府辟谣的模式往往是否认、谴责再谴责,缺乏事实证据。政府作为权威信息的来源,该如何辟谣?进一步了解谣言产生的条件及传播心理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
首先,如书中所言,谣言的传播中,核心主题一般不变,可以反映公众的情绪和指向,及暗藏的社会问题。辟谣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公布相关细节和信息。
第二,在G.H.史密斯的实验中,论证了谣言标识的无效性,这可以给每每只会用"这是谣言"来辟谣的发言人一些启示,对政府的辟谣逻辑有实际的意义。
实验者使用一组虚构的新闻,一些有利于苏联,一些不利于苏联。受试者是倾向俄国的学生。新闻被贴上三种标签:已确证的事实;未经查证的谣言;还有一些不带任何标签。实验表明,标为事实的最容易被相信,反之,标为谣言的新闻最少被相信。但是,人们只是把谣言归入了没有根据的闲谈一类,犹豫一会儿后并推断说:"哦,谣言也可能是真的"。并且,如果听者倾向于接受,就会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先假定为真。
这种谣言标识的无效性意味着,仅仅用贴上标识的办法是不能消灭谣言的,而且许多谣言本身也倾向于引用权威来作为后盾,提高可信度。这就需要更有力的批驳,用显得更客观的事实、细节取代粗略的贴标识。
此外,奥尔波特提到"一个人一旦明白是什么让他那么做,他便会不那么做"。这里指的是当人明白了处于重要性与含糊性这两种传播谣言的条件下、易于相信并传播谣言时,即当人们建立起一种谣言意识时,就会不那么容易相信谣言了。因而通过传媒、教育等方式,传播对于谣言的基本认识、建立一定的谣言意识,可以成为政府辟谣逻辑里的长久计划。
文/李梦颖 参考:《谣言心理学》
心理延伸
心理讲座:
心理FM:
上传你最爱的照片!》》》
现实中不敢发出的声音,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