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一位女性志愿者带了20万元去灾区,一见灾民就发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结果还没有发一半,剩下的就被哄抢了,自己连回去路费都没有了,反而成了需要被救援的人。
最近我又在不同的人那里,听到这样的情况:
在灾区,几个灾民悠闲地打麻将,一个志愿者唯唯诺诺地为他们倒茶。
说这话一般是传达对有严重“等、靠、要”心态的灾民的不满。可是,更令人质疑的是,既然如此,这样的志愿者在干什么呢?在他们深层的潜意识里,他们有什么问题?
这样的志愿者具有典型的“利他”。
具有“利他”的人,往往早年孤独、不被原生家庭的父母重视,有强烈的孤独感,自我价值感不足。当他们独处时,经常处于匮乏性的独处状态。为了摆脱匮乏性的孤独感,增加价值感,他们把能量转向人际交往,通过满足、迎合父母和兄弟姐妹来缓解自己的。长大成人以后,则是以满足、迎合他人来缓解自己的。这样作对他们有这样的好处:
一、利他行为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满足自己历来希望被重视的愿望。
二、 利他行为可以体现自己内心高尚的一面,满足价值感。
三、 利他行为可以缓解没有办法转移、发泄的压抑、愤怒、哀伤等情绪。
当一个人立场并不清晰,总是难以控制地想去实施利他行为时,就可以说他具有利他。利他的行为尽管有时候也能够“歪打正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人,但它并不是一种通心的行为。它的问题在于:
一、由于长期处于“利他者”的地位,能量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补充和滋润,相反,他们会增加委屈、愤怒、悲哀等负面情绪。
二、他们的委屈、愤怒、悲哀等负面情绪有所增加,却找不到出路,仍然只有靠变态的“利他行为”来转移。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循环使具有利他的人很不舒服。他们的所谓利他行为,常常也会给一些当事人造成伤害。在临床上,对他们进行治疗,常常需要追溯到原生家庭,包括早年不被父母重视、有强烈孤独感等情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