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超级话痨

  35岁的苏欣是个话痨:“即使是在生女儿的关口,我也在跟医生抱怨为了这个孩子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后来有个忙得满头大汗的护士实在受不了了,她大声叫道:‘把胶布拿来,我要把她的嘴封上!’”

  这样的故事虽然好笑,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很多深刻的东西。法国的精神病专家、精神分析师皮埃尔·列维-苏桑(Pierre Lévy-Soussan)认为:“如果说话的人是自己语言的受害者而不是主导者,如果他/她总是无法停止唠叨,好像不停地说话是他/她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方式,那么,这种口舌之快很可能是某种心理疾病的信号。”

  苏欣自己也证实了这一点。她承认:“沉默是一种让我非常难受的局面,我只有不停地说话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到底是什么搅得他/她的内心无法平静?皮埃尔·列维-苏桑进一步总结说:“所有喋喋不休的人都表示出对宁静的厌恶,‘空’的感觉让他们惶恐,因此他们一定要用话语把‘空’填满。”

  得到承认的需要

  在这些污染我们耳朵的聒噪声背后,是一种“得到承认和关注”的需要。法国的心理专家、非暴力交流培训师托马斯·德·昂桑布尔(Thomas d’Ansembourg)强调说:“这是一些没有找到自己位置的人。”根源何在?最常见的原因是他们在童年时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承认和关爱,这种缺失感又会因为成年后在友谊和婚恋关系上的挫折而加强。

  37岁的莱丽每次谈到她的一位女同事就忍不住翻白眼:“她简直就是那个应该被掐死的唐僧!她从早到晚一直都在说话,占据办公室里所有的空间,就像生怕我们看不见她一样。不过我现在理解她为什么这样了,因为我知道她15年来,一直和一个不断贬低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避免人际威胁

  皮埃尔·列维-苏桑认为,一些人之所以变得喋喋不休,其首要根源在他们的人际关系层面上。他说:“这些人把他人视为威胁,试图掌控交流的过程,而方法就是垄断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除了听没有其他选择。我们可以在一些癔症倾向的人身上找到这种心理特征。”对于这些人来说,语言被他们用作吸引对话者的道具,说话主导着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似乎不停说话具有某种神效,能够让他们感觉对方完全被自己的魅力所倾倒,尽管实际上对方常常很快就厌烦了。

  还有一些人从来不区分说话的对象,他们可以跟售货员、理发师、快递、或者房屋中介聊个没完,而话题常常超越一般的社交内容,让旁观的人以为他们是老朋友。北京的心理咨询师宫学萍指出:“这些人通常看起来很有亲和力,愿意分享私人话题,但内心却充满不安全感,习惯用亲切的言语来压制自己的攻击性。”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找个分散物——当你明知不该说话又很想开口时,可以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小事情,让自己安静下来。比如玩魔方,信手涂鸦,或者玩手机上的小游戏。很多一时难以改掉的习惯,可以用另外一些习惯去替换它。

  自我观察——“我通常什么时候开始唠叨?在什么情况下我会格外唠叨?”问问自己和身边的亲友。记录一段时间内你有类似表现的时段,也许可以找出其中隐含的规律。这样的自我观察,是控制自己的言语行为的第一步。

  反思内心的需要——你究竟是想说话,还是害怕孤单?被孤立?或者担心缺少魅力?你越是能够反思自己的真实需要,就越不会使用过多的言语掩饰内心。如果这样还不够,那就找心理医生帮忙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