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固执己见

  你是一个只坚持自己意见的人吗?你一定令你周围的人头痛。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而你周围碰巧有这样的人,比如他/她就在你的团队里,你也一定会为他/她感到焦虑。说实话,我们谁都见过特别固执的家伙。他们的很多举动实在令人生气。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这些顽固的家伙准备好了与全世界作斗争。他们从不听别人的建议,哪怕迫于权威,说按照你的建议做,也会在心里怀疑你的这个建议是狗尾巴草。有时候,他们的自信和坚韧甚至令人感动。

  当然了,你会说有些伟大人物就极其固执,他们做出了改变和影响人类的伟业,如哥伦布、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等——不,我们说的其实是两码事——一种是在方向可能正确的道路上坚持真理,一种是在错误的时间和空间里固执己见,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固然是件好事;但过分自信、自以为是,则很可能导致失败。

  自信心过分膨胀

  他们这种过分的固执己见是从哪里来的?心理学家贡扎革·玛斯克里埃(Gonzague Masquelier)解释:“最开始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能力。‘我不需要依靠其他人来判断我的意见是否正确,我做事只凭自己的能力和意愿,我会让别人接受它。’”这种孤芳自赏源自他们的孩童时代。父母的爱对于孩子确立自信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是过度的爱,则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对怀疑、失败的学习,导致他们形成一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使他们长大成人后无法再倾听别人的意见。

  渴望成功

  爱与感恩的缺乏会导致同样类型的行为状态。保罗今年37岁,是一位中小企业主,他听不进任何亲人朋友的建议,导致他的企业最终经营失败。“我投资过度,虽然我把它交给我的父亲来监管但仍然失败了。我原本只是为了向我的父亲证明我能成功,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怀疑我的能力。”精神分析师让·玛丽·雅丹(Jean Marie Jadin)认为:“对成功的渴望萦绕在某些人的内心,他们往往只按自己的想法、只凭自己的心意来做事情,是为了向自己、同时也向他人证明,他们完全能凭一己之力获得成功。”

  害怕他人

  对某些“顽固不化”的人来说,小时候听到的大人的窃窃私语,如“生活中可不能相信任何人”等,这些话根植在他们的脑中,形成他们内心对他人强烈的不信任。大人对孩子“要小心谨慎”的持续而过度的鼓励,则会促使他们用敌视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在自我封闭的同时,他们显露出的是内心的一种不安。31岁的琳娜的话证实了这一点:“我对自己的选择如此缺乏自信,以至于我宁愿自己没听任何人的建议。”

  不够成熟老练

  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倾听身边其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却从不信赖别人的判断。“我丈夫和我会为了去哪个地方度假讨论好几个小时,可在订票时他总是毫不迟疑地决定去他所想去的那个地方。”34岁的李娜抱怨。“这种行为让人回想起他们儿时的性格。孩子好像听从了父母的劝告,可当父母转过身去时,孩子仍会按自己的想法做。”贡扎革·玛斯克里埃说。接着,成年之后,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而不听他人之言,这反映出其幼稚的一面。他们或者会表现出“煽动、操纵”别人的行为:假装在倾听别人,以此来吸引别人,实际是为了向他人灌输自己的观点。

  见证:“团体治疗,还有戏剧,让我学会倾听别人”

  Lily,32岁,演员

  “小时候,我的父母一再教导哥哥和我,不要依靠任何人。我由此养成一种顽强的个性、倔强的性格和‘争强好胜’的心理。但这使我的青少年时代变得很不合群、过得很艰难。别人对我来说都是潜在的敌人和竞争对手。25岁那年,当我学医的时候,我变得消沉抑郁。在精神病科医生的建议下,我参加了小组治疗,我学会了倾听、对话、交流。建立相互信任其实很简单。后来,我到一家戏剧学校注册学习,最开始只是兴趣爱好,后来发现这是自我治疗的一条‘康庄大道’,因为戏剧是倾听别人说话的一所真正的学校。”

  你周围有这样的人

  面对一个极其顽固、自以为是的家伙,我们会在“对他/她硬碰硬还是妥协”之间犹豫不定。这两种态度实际上都不会使他/她有所改变。硬碰硬,他/她会变得更倔;对他/她妥协,他/她会自以为更有理。强调他/她的行为会带来的后果,尤其给我们带来的后果也许更有用。讲述自己以及自己对他/她的感受,比如“当你作出这个决定,完全不听我的意见时,我心里感觉很受伤”,促使他/她走出这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做事方式。

  你自己是这样的人

  ■ 对做这件事的目的自我设问

  我们坚持己见是否正确?要了解这一点,就有必要挖掘分析我们做这件事的深层目的(比如“不顾同事的意见一定要投资这个项目,这会给我带来什么?”)这会让我们在自我膨胀的陶醉与做此项目能达到的真正目标之间作出选择。我们的愿望和能达到的目标越清晰,对于被别人影响自己判断的恐惧就越会减弱。

  ■ 表明自己的目的

  一旦愿望和目标确定,就要表明自己的目的,它会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我辞职了,因为我做这个工作一点儿也不快乐”……目的:投入到这个“沟通游戏”当中,要让别人了解我们不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反对别人或蔑视别人,完全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缘故。

  ■ 了解别人给予的帮助

  我们通常因为怀疑别人的意见是否有用而拒绝他人的建议。为了克服这种不信任感,需要在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当中,或者遵从专家的建议,寻找到一个“好人”,我们能完全信任地与他/她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强大。

  《重建自我:从阴影走向光明》

  作者:(美)卡德勒
  译者:熊汉忠 等
  现代出版社  2006-01
  定价:28.00元

  此书的素材来自作者的一部分工作坊以及作者在世界各地旅游与生活的亲身经历。书中专门有一章讲述了怎样了解真实的自我、重建自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