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说不好英语?

  在谈到外语学习中的障碍时,法国高等教育应用学校的语言学教授昂里埃特·沃特认为:“我们身上的完美主义倾向让我们害怕不能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加上种种老观念,会让我们产生心理障碍。于是我们就把自己藏在这些其实立不住脚的借口和偏见的后面。”

  “我没有天分。”

  有很多人相信“语言天分”这回事。是不是必须拥有特殊的才能才可以流利运用一门外语呢?答案是否定的。从20世纪20年代起,语言学家们就开始进行各种测试,希望证明这种才能的存在。1970年后,他们中的大部分承认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这一点。

  重要的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个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外向的性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对英语文化的兴趣有益于英文的学习。当然你也可以踏上异国的土地,在那里待上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

  “在我这个年龄,已经太晚了。”

  错!学外语没有特定的年龄,当然孩子总是比成年人要学得快。法国心理分析师布吕诺·阿尔古的解释是:“一直到5岁以前,人的脑神经突触都是打开的。所以,孩子能很快掌握一门语言,就像是海绵吸水一样。在这个年龄以后,一个人不可能变成真正的双语者。”在6~11岁,人们最容易掌握语音和词汇。但理解力方面,成年人更有优势。成年人已经学会了自己母语的结构,能更快地掌握外语的句法和词法,也能更巧妙地运用记忆技巧,帮助自己学习。

  “我怕说错。”

  追求完美,怕犯错误,让我们开不了口。我们的邻居日本人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日本人的国民性中有追求完美的一面。这让日本人造出了质量好的产品。不过,学外语时他们却吃了亏。在事情没有做到完美之前,他们都不拿出来显示。如果不能确信一个句子不出一点差错,他们就不敢张嘴说话。在回答别人问话时,日本人就更加小心了,即使听懂了对方的意思,也要在脑子里反复思考,既害怕语法出错,又害怕发音不准。在他们左思右想时,问话的人早已不耐烦了。几次下来,日本人自己都丧失了信心,干脆放弃。

  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倾向?其实,这样的做法完全忽视了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交流。我们学英语,往往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去学,而不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去用。衡量我们英语表达能力的不该是语法、语音错误的多少,而是交流的有效性。让我们设想:你想请一个外国朋友吃饭,你问他:“吃了吗?”一种反应是:他嘟嘟囔囔、面红耳赤,最后什么都没说。另一种是:他磕磕巴巴用混合着陕西口音的普通话告诉你:“卧,梅又,吃过了饭。”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我对自己的语音感到羞耻。”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尽量少说或不说英语,因为我们不想说得怪腔怪调。

  “波波语音”创办者、北京大学英语系教师梁波认为,中国的英语教育非常缺乏语音教学这一环。而这导致了恶性循环:由于不能确定正确的发音,我们常常选择不说;不说就缺乏训练,对说英语更没有把握;而碰上必须要说的场合,如果对方没有听懂,我们就更确认了自己的语音有问题;然后,我们就会说得更少。

  所以自1998年起,梁波就致力于推广语音教学,要帮助学员建立起对自己英文发音的信心。

  法国耳鼻喉专家阿尔弗莱德·托马蒂斯指出了导致错误语音的另一个原因:我们只能发出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因而改善语音,关键在于训练听力。他发现,同样的声音材料,德国人跟法国人听到的就不一样,而法国人跟中国人也大不相同。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偏好频率范围。一个人越是习惯母语,越会过滤掉其他频率,越难听清楚其他语言。说外语,就是让自己的耳朵与它的音波相适应。为此,他发明了“电子耳”来辅助人们学习外语。“电子耳”中收录了广泛的音频材料,可以刺激耳朵扩大可以听到的音频范围。

  “我不想呀呀学语。”

  嫌自己英文说得太幼稚,是很多人懒得开口的原因。操着一口流利母语的成年人,往往忍受不了自己过于简单幼稚的外文表达。但凡事都有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学习尤其需要耐心和恒心。

  早期的简单模仿是必要的。从这一步到相对自如地表达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想想多一门语言,就多一种思维方式,一段时间内的呀呀学语应该是可以忍受的。换个角度想,这正是和已经熟悉的世界拉开一点点距离。

  “我怕别人笑话我。”

  “这种害怕往往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某些焦虑。”布吕诺·阿尔古说。害怕自己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值,或者童年时期学业的失败,都会在新的学习环境里造成阻碍。怎么办?找出你焦虑的真正原因,明白障碍在哪里,并且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

  要想在别人的注视下取得进步,就要跟着一位老师上课。那究竟是跟班还是请私人教师呢?跟大家一起学习,会让你有动力而且也能帮助你克服害怕的情绪。但是一对一授课更是一个让你勇于开口的好机会。所以,我们对李阳的“疯狂英语”虽然毁誉参半,但它确实可以克服别人注视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我记忆力太差,一个单词盯着看了很久,写了几十遍也记不住。”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像小学生学汉字一样,把一个单词在纸上写个几十遍。或者盯着一个单词看半天,似乎英文也有偏旁部首。但最后它们还是不翼而飞,我们的脑子留不住它们,于是只有感叹自己记忆力太差。

  其实不然。发表在2004年9月号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人大脑中的语言区与西方人不同!

  解放军306医院“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学合作,对东西方人大脑中的语言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进行文字阅读时,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的语言加工中心是左侧额中回皮层,即布鲁德曼分区的第9区;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语言加工中心则是前脑布鲁卡区和后脑的威尔尼克区。

  解放军306医院脑功能成像中心金真主任介绍说,布鲁德曼第9区额中回皮层与运动区紧密相连,而威尔尼克区更靠近听力区。所以,要想学好中文要多写、多看、多说,靠“运动”来记忆;而学习英文应注重营造语音环境。

  专家认为,很多人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用学习中文的方法来学英文,所以,学了多年还是“哑巴英语”。

  大量阅读与英文思维

  “大量阅读是实现用英语思维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首先要选难易适中的英文书:一般以每页(大32开)不超过8个生词为宜。

  其次是阅读方法:要像读中文小说那样快速浏览,不默读,不查字典,更不通过翻译来理解原文。遇见不认识的生词,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

  第三是要坚持天天读,且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半年之后,肯定会看到成效。”——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

  看电影学语言

  我的经验是看英文原版碟。最大的挑战是克服自己对中文字幕的依赖。只要硬着头皮看下去,情节连猜带蒙多半都能懂。碰到特别不懂的时候也要坚持,不要受好奇心的诱惑。当我完整地看完一张碟时,才知道自己真的不太需要字幕。这样看了两个月,我发现自己的英语突飞猛进。——沈先生,33岁,媒体从业人员

  《这样学习英语最有效》

  胡敏,人称“胡雅思”,新东方第二任校长。书中结论是他据自己多年心得研究而出,例如英语的竹节句式和汉语的流水句式反映出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书中的种种发现,常让人有振奋的感觉,了解胡敏所指出的英语和汉语的思维差异后,学英语仿佛即刻有了捷径。

  作者:胡敏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定价:18.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