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是我真正拥有的属于自己的一间屋子。我感觉,我和‘博客我’,经常面对面坐着,我们互相观察,互相深入。我甚至想象,我们中间有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黑咖啡。我发现,那个‘博客我’,有很多需要我认识的秘密。”
两年前,50岁的张世和在博客服务商blogbus上注册了“老虎庙”的名字,拥有了自己的博客(24hour.blogbus.com)。人生过半,活过爱过奋斗过,张世和有一种强烈的总结人生的冲动。博客,让张世和找到了记录自己生命史的最好载体。他以平均每天2000字的速度写作博客,已经创作了50万余字。“Blog是我心灵轨迹的素材本。”张世和说。
像张世和这样,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在博客上以文字、以影像、以声音记录自己心灵轨迹的中国人,已经越来越多。在自己的Blog上,博客分子们呈现出非常多元的记录生态:有人赞美宇宙的完美秩序,有人在历史春秋中穿梭,有人在行走中解剖国家地理,有人写建筑在哭泣,有人记录灾难在发生,有人观察经济学与生活的关系,有人普及环保意识,有人写消失的童年,有人贴菜谱,有人写小说,有人给狗办报纸,有人写花的秘密,有人写昆虫的世界,有人写八卦,有人写绝对隐私......
“无论我们写什么,我们都是在写自己,在表达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我们为自己写作,为自己记录。”一名足球博客说。
博客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最好方式
博客,它首先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也许是最好的一种方式。每一个博客,都是一座开放的自我的建筑。
“博客是我真正拥有的属于自己的一间屋子。我在这间屋子里写作,非常自在。我感觉,我和‘博客我’,经常面对面坐着,我们互相观察,互相深入。我甚至想象,我们中间有一张小桌子,桌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黑咖啡。我经常跟‘博客我’说话。我发现,那个‘博客我’,有很多需要我认识的秘密。”Vivian杨在她新开的博客上,写自己分裂的青少年时代,她把自己撕开,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剖析自己。
“博客,它见证了人们与自我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进步。”法国心理学家塞尔日·斯蒂隆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要求有好几个自我,并且根据不同的时间,将某一个自我放置在前。你可以具有多面性,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自我都不能完全代表你,但你对它们全都不陌生。”
在博客上,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能够做到对自己诚实吗?“我写的完全是真实的。”博客红油说,“博客是另一个自己。没有人面对自己还撒谎。”不过,诚实不代表完全的自我暴露,很多博客为自己设置了写作的边界:“我不会什么都往上写。博客不应危害到我的私生活。但我保证我写在博客上的都是真实的。”
当然,也有很多博客选择在Blog上完全呈现自我,将自己的家族谱系、情感生活甚至极其隐私的性爱生活毫无保留地公开出来,吸引许多眼球,但他们自己却没有感觉不安全。不设边界的私人书写让他们体验到展示自我的快感。
“博客是个体自我在网络上的最大延伸。”中国“互联网教父”方兴东认为,博客让我们发现自己,让我们的人格更加完整。
博客让我们能够信任他人
博客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管道。博客们平时在Blog上的彼此沟通已经形成一种社会化的关联,不断书写的Blog呈现出非常真实的生活图景和博客自身的真实信息,它的实名及准实名制能够让人们彼此建立和积累信任。
博客大龄青蛙说,写Blog,让他得到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在博客上互相交往,同时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建立了很亲密的“哥们儿”关系。
“博客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在介绍两个人认识的时候,他们可能握个手就完了。”著名音乐评论家、文化观察家颜峻说,“现在,当我们说,这位就是我Blog上链接的某某,这另一位是我Blog上链接的谁谁,那么这两个人就会很亲密。在博客上,我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私人生活袒露出来,两个互相袒露过的人的关系,就会变成一种新的关系。它至少说明我们实现了一种中国人都很渴望的可能:人与人之间,可以不带面具地、没有功利地相处。在中国,我想象不到还有别的方式,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如此互相信任。这种变化非常重要,非常了不起。”
博客让我们愿意与整个世界分享
在博客世界里,分享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无论是好的音乐、好的书籍,还是美好的生命体验,博客们都以一种分享的态度呈现给所有人。这种分享是双向的。
博客强大的超链接功能,使Blog群落形成紧密结合、秩序美丽的蜂巢,这是博客互相分享的基础。“Blog的分享态度,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到达了更多更远的地方,生命体验也得以无限丰富。”博客梅子说,在博客世界里漫游,她就像一个海边拾贝的孩子,不断地拣拾到智慧的珠串,还见证到很多美好的生活方式。
在博客上与人分享价值或是体验,让很多人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才发现,原来我也是个比较善良的人。”“能够给予他人知识支持,我很快乐。”“能跟人分享我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有启发,这感觉比较爽。”同时,也有情感的分享。博客们彼此交流工作和生活中的苦恼,一方面让自己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从他人那里得到安慰、支持和帮助。
“分享让世界更美好。”网络分析家方兴东认为,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每一个人的基本愿望,博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美好,这是一种本源的驱动力,将促使博客的个体、群体走向有序,走向健康。”
■ 戴维·温伯格: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
“互联网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既能够成为一个庞大公共群体的一部分,还能够保持我们的个性面孔。但是这又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在公共场所生活。
在互联网上,日记的概念已经被外化了:会有公共的日记出现。今后可能的情况是,在真实世界中曾经有的公众和私人自我之间的那条本来明显的界限会逐步被腐蚀掉,一点一滴地。”著名的网络思想家、优秀的博客理论家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预言,在未来,每一个人都会拥有至少15个崇拜者。
■ 逃离博客世界
全世界每5.8秒就会诞生一个新的博客。但是,也有一小股博客逃离了Blog,他们愿意享受可触摸的真实生活。
2003年初,电脑朋克文学的一代宗师威廉·吉布森成为一名博客。虽然他承认博客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通过博客获得了与其读者直接沟通的极大便利,但他还是觉得继续博客下去会窒息他写小说的创造力,于是决定逃离。
“如果我把所有兴趣和事情都马上表达出来,那我就没有必要写书了。”吉布森说,“叙述的精髓将不再发展。所以我应该和所有读我博客的读者说再见了。”——美国wire
玛雅两年以来每天都记博客,直到有一天,她觉得自己是在进行生产活动而不是出于快乐:“我的朋友们在看了我的博客后就已经知道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而我也一样。这实在让我受够了。我开始渴望真正的聊天,它更及时更新鲜,让我和朋友们更亲密。我想重新回到真正的生活。”——法国PSYCHOLOGIES
水炎:“最近增加阅读量,看了好多人的博客。一边想看客和写客是否在同时达到高潮。看时是激动热闹的,看看别人的日子的精彩,也感激那些能在一瞬间娱乐了我的人。但是看完、看多了,就产生讨厌的感觉,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天天放大了拿来说,有的也说得很有趣,但仍不能改变其唠叨的本性。......
仍然相信好的东西,感觉,是该烂在心里,并且守口如瓶的。如果分享,我的快乐是你不能体会的,我的不快也不是你能理解的。......给自己下命令—要少看博,少写博。”——www.18mo.com
■ 博客可以帮助亲密关系吗?
“写博客,首先是处理自我的问题,这个处理的过程,对亲密关系是有意义的。”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王怀齐说,在博客上,双方都没有面对面的压力,对峙与紧张、控制和防御也都被消弥了,人们可以呈现更真实的自己。
“而且,当我们的情感通过文字流露笔端时,它已经过滤掉了一些非理性的情绪,表达得也更准确、更充分,也更容易被对方接纳。”但没有人指望完全靠博客来经营亲密关系,“它对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是有益的补充。”
■ 未成年人也博客
未成年人是博客的狂热爱好者:他们在网上冲浪,而且不可思议地能轻易掌握信息技术。他们没有语言上的顾忌,而且在他们互相之间有着强烈的沟通需要。他们的博客就像自己的卧室一样:朋友的照片、团队的照片或者是喜欢的体育明星的照片、音乐、图片等。
对于自己孩子的网上日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读还是不读?法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家迪迪耶·洛许回答道:“不要背着孩子去读他们写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给父母看的。如果是在无意间发现的话,也应该给他们留有自己秘密的空间。
但是并不是说这个话题是不能谈的。你可以问他对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问他自己是否也有博客,是否愿意谈及这个问题等。通过这样的对话,可以观察孩子是否一切都好。即使情况真的不尽如人意,也不能去读他的博客,但是可以加以讨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 孟静:它比好朋友重要 mj6655.ycublog.com
“它比好朋友更重要,”《三联生活周刊》著名娱记孟静如此评价博客对自己的意义,“它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好朋友做不到这一点。”
2004年,孟静注册了“雨一直下”的Blog,主打“明星的八卦+自己的八卦”。“人有八卦的天性。”孟静说。不过,孟静的博客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孟静八卦得有品格,“在隐私里探讨人生”。
《琼瑶女主角》里,孟静评论琼瑶和平鑫涛维持同居关系时,在自己的作品中一直为第三者开脱,到了她和平鑫涛婚姻美满阶段,“第三者在她笔下就变得罪无可赦了”,狠狠地就把琼瑶老奶奶看穿了。
又说琼瑶很注意演员的哭相:“如果那个人一哭就把妆弄花,她就很难入选。这一点刘雪华做得最出色,她的眼泪是真正的珠泪,保证一颗颗掉下,连眼线都不脏。”读者们读着十分过瘾,然后又嫌不过瘾,请求她再把琼瑶男主角评一番。
“起名‘北京女病人’,是觉得人人都有心理疾病。在我,我是不爽。”庄雅婷说,“博客对我,就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过程。我期待病愈后那个神清气爽的时刻。”觉得不爽,有了心病,庄雅婷就去看了很多心理学和抑郁症的书。读完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一大堆书之后,知道自己的病症在哪里了。“治疗抑郁症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写日记。有个标准是这样的:只要性欲和食欲正常,就算治愈。”
所以开始写博客。在博客上写日记,不同于在日记本上写。“它对人格和精神的塑造,影响很大。它是公开的。你预料到有很多人来看。它是你愿意呈现的。你在通过博客对公众展示自己的形象。而人在网际上塑造的自己的形象,无非是两种:我愿意成为的那种人;我不能成为的那种人。为什么有的人平时慈眉善目在网上却破口大骂?那是因为在现实中他不可能这样做。从心理学上讲,写博客真是很好玩的一个事情。”
庄雅婷的博客日记,内容十分庞杂,但写来写去,就是她温暖细碎的生活,就是她看生活的目光,嘴里怎么说博客上就怎么落笔的那种风格:“俺不知道在Blog上絮叨琐事,尤其是非情色琐事会不会招人厌烦。......但是,俺坚持认为,人实际上对别人的日常生活充满浓厚八卦兴趣滴。因为,俺们都在背着人偷偷成长。Blog恰好是个样本,可以通过偷窥来参考修正。”
写了两年的博客,庄雅婷总结:“我改变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改变?“现在翻看那些文字,我看到了自己心路历程的变化。从最初的焦躁和刻薄,到现在的宁静和宽容,就像完成了自我治疗的过程。我觉得,我跟生活和解了。我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