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与观点
哈尔滨医大血案事件近来成为热点关注话题,患者捅死医生的悲剧让人震惊,比这种医患冲突悲剧更让人震惊的,有调查显示65%网友表示出“高兴”。充分表明对立与仇恨已经不单是杀人者与某个医生之间的个人问题,而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与对立。甚至成为了一种社会观点:杀几个医生算什么,杀了才让人高兴呢~ (旁观者臆想,不代表作者观点!)
仇恨:并非无缘无故
在仇恨的背后,是巨大的愤怒,愤怒来源于期望的落空,那么在全社会都在同情逝者,批判杀人者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想想,是否医生们满足了病人的需要,是否在病人脆弱的时候给予了温暖及时的关照。病人群体本身心理已经算是很脆弱了,很有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期望落空酿造了悲剧。
仇恨的心理线索
仇恨即仇视愤恨,或者我们一般意义上说的恼怒和厌恶,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也是非常普遍的人类情绪和行为。思维中的仇恨会使人丧失理性思维,而情绪化的仇恨行动会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最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
想知道不一样的情绪会导致什么行为,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普鲁奇克情感链”,它为我们做出了最明确的解答:分析恼怒和厌恶的情绪因何而来,又会产生的普遍后果,注意了。这是人人适用的行为,夸张点说:只要有足够充分的恶性刺激,不小心,谁都会成为杀人犯!
让我们做一次心理侦探,还原当事人的思想过程吧~,这个情绪链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速查表,让我们找到生活中问题发生的心理原因。
心理侦探答疑:
这个表,你可以倒着看,从右至左,相应的行为会找到对应的情感刺激点!
经常有人说——你别激我哦!对了,刺激是后果的!——你别刺激我,小心我杀人给你看!
哈医大一院血案的肇事者,刚开始接受的刺激可能是“令人讨厌的事情”或者“遇到的阻碍(求医过程不很顺利)”,所以才有了“憎恶”和“愤怒”的念头,继而与医生树立起了“对立”关系,并产生了“恶意”;于是打算“迎头痛击”或者“撞开砸开”,结果就是“毁灭他人,毁灭自我”。如果在意识到患者已经憎恶和愤怒的时候,及时进行沟通,转化情绪,可能后面的事儿就不会发生了!
本文是从情绪角度开展了一次犯罪心理学分析,从这个角度来说,犯罪或者某种你不能理解的行为,都能找到心理的蛛丝马迹,想起来《犯罪心理》!
转载请注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