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灯睡眠癖”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晓丽是一个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花季女生,多才多艺的她在同学们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大家都乐于和她交往。但是她却有着一个特殊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必须要开着灯才能入睡,不然就睡不着觉。由于宿舍里还有其他同学,为了不影响别人,晓丽只好在自己床铺的周围拉上床帘,点亮床头灯再睡。有一次,一位同寝室的同学半夜起来,看到她已经睡熟,就好心的帮她把床头灯关上了,没想到一早起来,晓丽床头的灯竟然还是亮着的!原来灯灭之后不久,晓丽就惊醒了,拧亮了台灯之后才辗转着慢慢朦胧睡去。

像晓丽这种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着灯,并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的症状,称之为“开灯睡眠癖”。所谓癖好,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特别偏爱;或是从某种行为中获得满意感,或是对某种观念的坚信不移,即一种强迫观念。通俗的说,就是指不良的特殊的爱好。癖好多是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对经常来自外界的某种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与依赖性,而开灯睡眠癖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来说,开灯睡眠癖的病理实质大多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怕黑”大半是从孩童时期开始的。因为往往在此期间,小孩子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恶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如何纠正开灯睡眠癖?

第一、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我们之所以会对夜晚有恐惧感,认为夜晚是鬼神出没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在认知上存在着极大的错误——我们忘记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鬼怪的事实。结果,我们白天或许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一到晚上,我们就成了有神论者,就成了唯心主义者,在心里设想出各种各样可怕的东西来吓自己。这无疑只会加重我们的恐惧感。因此,要想摆脱开灯睡眠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无论是白天还是在黑夜,都要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把所有的关于鬼怪的传说统统否定掉,甚至可以通过嘲笑这些幼稚的论调来给自己壮胆,从而消除自己对黑夜的恐惧感。

第二、在黑夜里多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每当在黑夜里有恐惧感时,如果我们因此联想出更多可怕的东西来,这样只会加重自己的恐惧感。比如,我们觉得黑夜里会有鬼出现,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曾经看过的鬼故事,想一些狰狞的厉鬼的形象,这样不被吓到才怪。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暂时不去想这些恐怖的东西,而去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想一下自己从前的愉快经历。或者漫无边际的遐想,想象一下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这些事情会让我们越想越感兴趣,从而大大地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想那些恐怖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对黑夜恐惧了。

第三、系统脱敏法

我们对黑夜的恐惧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来改变,比如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在黑夜里找个朋友关上灯陪自己聊天,接下来可以找朋友一起关灯静坐,再以后就是一起关灯睡觉,做到这些以后,我们就要尝试自己一个人关了灯听音乐,然后到关了灯静坐,再到关了灯睡觉,这样下来,我们对黑夜的恐惧就被一步步地消解了。

那么,晓丽究竟是不是也是由于这些原因而不敢关着灯睡觉呢? 通过与晓丽沟通,我们了解到,晓丽从小父母离异,她与母亲一起生活,身边也没有其他的亲人。母亲当时的工作是“三班倒”,上夜班的晚上,母亲总是要哄着晓丽入睡之后再去上班。有时候,晓丽说什么也不肯放母亲去上班,母亲只好骗她说“今天不去了”,并且一直开着灯表示自己还在家里,于是晓丽香甜地睡去,母亲才悄悄溜出家门。日子久了,这种“灯亮人走”的情况慢慢地变成了母女俩之间的默契,柔和的淡黄色的灯光,象征着一种美好的安宁,让晓丽在一个人的夜晚倍感安全。

由此也可以看出,同一种现象的背后却并不一定是同一个原因,像晓丽这样,她并不是恐惧黑暗,而是更依恋那一束温柔的光晕,依恋灯光所代表的母亲的关怀,因此,鼓励、关怀和沟通更有助于她走出现在的状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