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春惠群宾馆,民航总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主任吕尔学、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永芳、河南航空公司监事会主席刘航、伊春市委宣传部部长华景伟4人共同召开了新闻通气会。近100名记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进行了十几分钟就匆匆结束,结束时很多记者表示记者会的内容没有什么新东西,希望提问题,但召开会议的4人都匆匆离开,夺路而走。几十个记者在他们身后大喊:“你们能说点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吗?”(8月27日晶报)
虽然此次空难责任主体尚未查明,但相信随着专业性调查的不断深入,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令人欣慰的是,在相关部门积极对善后作出妥善处理的同时,第一架民航班机已在发生空难之后降落伊春机场,标志着伊春机场完全恢复正常运营。有一个细节引了我的注意,第一个走出机场的乘客说,她并不十分担心飞机会再出问题,因为“根据概率,现在反而是最安全的时刻。”虽然乘客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是件好事,但如果这一“概率说”影响到航空业界,进而在航空界建立起这种缺乏严格意义和科学依据的“心理暗示”,就不是件好事了。
由此联想到几天前报道这次空难时,媒体异口同声的说它终结了我国民航2012天的安全记录——自2004年至今,中国民航已经实现了2012天的“零事故”飞行。还说中国民航所保持的安全纪录,在世界上亦属少有。然而,一个在平时任何时候都能拿出来作为政绩炫耀的数据,此时此刻出现的意义到底是一种惋惜,还是说明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患?无论是成绩,还是概率,没有精心准备和坚实根基的心理暗示都是靠不住的。
不过,有一种“心理暗示”例外。美国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皮尔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言,便是“态度决定一切”。他说:“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态度;人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将这一格言的逻辑借用到飞行安全中,人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一切,但可以改变今后将要发生的一切。保证飞行安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人、机、环境因素相当多,有的甚至难以预料和想象,但人在各种因素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每个关键人的态度决定着每一次飞行的安全。这个“人”不仅仅是指某一航次的机组人员与乘客,而是包括决策者、经营管理者和支持保障系统等在内的所有参与者。
在昨天召开新闻通气会上,为何不能设置记者提问环节?回答记者的现场提问到底会带来多大的负面效应?为何新闻通气会只开了十几分钟就匆忙结束?为什么参加通气会的官员事后匆匆离开,夺路而走?要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复杂。说白了,就是一个态度问题——缺乏自信的问题,生怕因为片言只语搞乱了局面不好收拾,生怕会被一些尖锐和偏激的问题带来某种被动,影响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形象与政绩。可是,他们想过没有,与这么大的空难损失相比,比那些惨剧中失去的生命相比,这些“小算盘”算得了什么!皮尔在《态度决定一切》这部书中专辟一章来讲“借口”,提出“不要为自己找借口” ;“借口就是推卸责任”; “没有任何借口”,对照某些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我非常惊叹皮尔同志眼力真的了得,将人心看得透透,如同一个没有玻璃的窗子。
飞行安全是中国民航永恒的主题,很难想像在经历空难之后不敢直面媒体的航空业界官员将用怎样的态度来破解今后的飞行安全问题。我想起了五年前那有惊无险的一幕,2005年8月9日美国西部时间清晨5时12分,美国宇航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在经历了一连串令人提心吊胆的意外、14天太空飞行后,脱离莫测太空,重新进入大气层,平安降落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22号跑道上。随后有报道说,女机长科林斯很兴奋说,“发现”号很高兴又到家了,回家的感觉真好!可是当时我从电视直播中清晰地看到柯林斯领着另外六名宇航员精神饱满、若无其事地在航天飞机四周巡视。我注意到柯林斯一边仔细察看机身,一边微笑着与碰面的工作人员寒喧谈话,那种充满自信、镇静自若的神情根本无法让人相信她是一个刚从太空九死一生归来的勇士,倒更象一个刚刚结束度假回到工作岗位上的职场丽人。这就是态度,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理性的态度谁还会怀疑“发现”号之旅是危机四伏的飞行?
我们之所以凡事都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因为人的思维观念、人的处事态度与人的安全意识,尊重他人生命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处理具体细节问题上的主观能动性、能否持之以恒,保持信心、恒心与耐心等都是息息相关的。航空界有一个著名的“海恩法则”,说的是一起重大的飞行事故背后,通常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还有1000个事故隐患,那么,在真相未明的伊春空难中有多少个细节促成了事故的不可避免,又有多少细节的疏漏出在人的态度之上?这确实值得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