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3岁,乌黑长发,美丽而文雅。如果不是听她亲口说出,很难相信半年前结束的那场短暂的恋爱,竟是她的初恋。之前的几十年,她一直生活在幻想与等待当中——就像公主在等待白马王子的吻将她唤醒。幸运的是,她终于盼到了一位英俊、成功、稳重、温柔、浪漫还善解人意的另一半。可是,就在她憧憬着未来幸福生活时,却发现老天和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现实的生活把王子又变回了青蛙——一个邋遢、焦虑、自私的男人。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只青蛙,但是心里的信念开始动摇了——理想的伴侣是否真的存在?
人人都曾有理想
我们中的多数人,不会做她这样执着的“等女”,但是,谁的心中不希望拥有一个与自己在各方面都契合、完全理解自己的伴侣呢?人们对于理想伴侣的向往大概是亘古不变的。诗经的开篇便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璇唱的“天涯海角觅知音”至今仍不断被重演;徐志摩在私人信件中写下的“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被如此广泛地流传;无数男女在佳缘、百合等婚恋网站上做着各种选择题,描画着天造地设的那个他/她。据调查(详见后页BOX),有近8成的男女相信存在着理想的伴侣。
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李维榕(Wai-Yung Lee)认为,求偶初期,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个内定的蓝图,要找怎样的一个人物,因此,相信有理想伴侣是最自然的事。但是,信念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主宰着我们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所谓理想伴侣,这信念是怎样来的?
是我们自己的创造
今天,几乎所有故事都在宣扬爱情。而在爱情中,理想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多数孩子都是看着王子公主的爱情童话长大的,小女孩们尤其喜欢穿着长长的纱裙扮公主,她们相信,披上婚纱就将过上幸福的生活。长大一些,她们看言情小说。上世纪80~90年代,无数女生躲在被子里打着电筒看“琼瑶”,为里面极致浪漫、生死相许的爱情感动流泪。青春萌动的男孩女孩往往不能从父母那里学习到爱情是什么,言情小说就成为他们的“爱情教科书”。如果说今天的变化,大概就是同样极致浪漫的韩剧替代了琼瑶。
精神分析学尝试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读。看过《心理月刊》2007年12月号“卷宗”的人一定非常清楚,父亲形象在女性潜意识中的重要性。还有一种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古老关系:刚出生的婴儿会把照顾他/她的成人(通常是母亲)理想化为一个毫无缺点的爱的对象。幻想拥有“百分百满意、毫无瑕疵”的理想伴侣与这个理想化的结果极为相似。“弗洛伊德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人们总在怀念自己与第一个爱的对象之间的联系,并期望从中寻到理想的伴侣。”精神分析学家海伦娜·维克雅莉(Hélène Vecchiali)说:“只有一个完美的男人能够补偿她,确保她的完美。对女人来说,所谓‘理想’的、‘完美无缺’的伴侣,是能够让她感受到自身魅力的那个人。但是,如果一个女人不去补偿自己,就无法真正相信这样的爱情!”
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一个追求完美爱情的美丽女孩,幸运地碰上由商业需要制造出来的、由两个不完美男人(一个才华横溢的恐龙,一个英俊帅气的木瓜)的优点拼接而成的“真实的完美”,两个男人都爱上了她。当然,现实终归是要水落石出,她发现了这“完美”的不真实,陷入两难选择……小柯导演的音乐剧《凭什么我爱你》给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如果你是,怎么选?
情感问答专栏作家、“麻辣情医”吴迪看过很多很高的目标,但是她说:“仔细去看,这些目标条件有些是互相矛盾的。定得越高,难度越大,因为它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具备啊。”
很多单身女子在抱怨“好男人都哪儿去了?”实际上可能是,她们一直在等待着别人给她们他给不了的东西。因为对于二人世界存着过于理想化的图景,她们的要求总让男人碰壁。
那些结了婚的呢?婚前的自由浪漫,变成了没有责任感、不顾家;婚前被欣赏的“有个性”,变成了不懂得体贴照顾。“闪婚闪离”变得常见,很多对小夫妻都没熬到纸婚(一年)纪念日,便分道扬镳了。
这些仿佛早被张爱玲言中:无条件的爱是可钦佩的——唯一的危险就是,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
“也许我们的最大问题,是把一切个人期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满足我们的全部需要。”李维榕说:“伴侣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理想只是想象,一旦共同生活,所有想象都会被怀疑、被否定。拥有理想伴侣的信念不是问题,当发现伴侣不理想时怎么去处理,这才是问题。”
接受并爱上对方的差异
人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要与另一个人和谐相处,双方就必须拥有“相同点”:爱好,价值观,社会文化层次。这些不都是男女相遇相爱的因素吗?社会学的研究确实对此作出过肯定的回答。但是,表面的般配并不足以维持两人关系,只有学会接受并爱上对方的差异,才能真正获得完满的感情关系。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爱代表相同的期望”是一个会破坏爱、毁灭爱的神话。“你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应该永远和我一样。如果不是,你就是不爱我。”根据这个观点,任何差异都可能威胁感情。她还说,聪明的夫妻会提前学习他们的差异,会尽力学习如何让差异为他们工作,而不是反对他们。
很多人曾经尝试把对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那样,他们都失败了。吴迪提醒:“想想我们自己能不能被改变吧”。李维榕也说从未看到将对方改造成功的例子,她说:“如果认为只有对方满足你的要求才能变成理想的伴侣,那你一定不会拥有理想的伴侣。”
幸福是场持久战谁不希望可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但是理想伴侣并不是咬咬牙就能找到,然后就能一辈子安定地走下去的。就像圣埃克苏佩里说的:爱不是对象,爱是关系,是你在对象身上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家庭系统治疗常常把两人关系比作是跳双人舞。李维榕说:“理想伴侣们知道,婚姻是两个人的事,要跳好这支舞,就得两人都不停地学习对方的步伐,才能配合默契、精彩。否则你脚缠我脚,我手撞你鼻,本来理想的伴侣,也会惨淡收场。”一起走过的漫漫长路上,要经过很多的岔口、考验,要过很多难关,打很多仗。有些伴侣各自去应对,结果是抱怨对方没有跟自己一起成长,感觉孤独;有些伴侣会学习怎样成为战友,一起面对难关,在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过程中发现伴侣新的优点,变得更加欣赏对方。
“其实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只是我们往往不愿意改变——只看到伴侣不对、不理想,就无法看到我们自己也是在里面跳舞。”李维榕说:“在一起生活,我们都会做一些事情伤害到这份关系。只有当两个人都肯为造成目前情况负责任时,他们才会有进步。”
人生短暂,拥有完美的另一半的梦想也许无法实现,不过,拥有适合自己的好伴侣还是有希望的——如果伴侣双方愿意沟通、自省,尊重对方的需求,在意他们的关系的质量,并且愿意为了这份关系更好有所付出、有所改变……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一对理想的伴侣。
拥有“存在着‘理想的伴侣’”这个信念,会带来什么?
心理月刊网站读者的回答。
正方:
1.真爱 2.和自己匹配的人 3.自己最理想的伴侣 4.人生目标 5.希望,梦想
6.终有一日出现的归属感 7.努力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 8.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直成长进步
9.对观察力的极高锻炼,是有意义的事! 10.对爱永不放弃的热情 11.喜悦幸福的人生
12.美好的爱情,美满的婚姻 13.向往的生活方式,更接近理想生活
14.精神寄托和高质量的感情 15.应该可以更加长久!
反方:
1.不停的选择,漫长的等待 2.等待的焦灼,心灵的孤独 3.越来越迷茫
4.活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里,可能面临一辈子的遗憾/无奈/失望/不幸
5.见了很多对象,仍不是理想伴侣,觉得很无助,身心疲惫
6.失恋的痛苦和开始新恋情的勇气/信心 7.孤独终老 8.无法认清自我
9.长期单身生活和对异性的普遍不满 10.活在自己的理想里而看不到身边的好
11.不断的争吵,对现实加倍的不满和失望 12.永不满足和挑剔 13.吵架就想分手
14.不能真正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去 15.外遇
1.你是否相信存在着“理想的伴侣”?(单选)
得票 女:11523 男:5058
相信 76.0% 80.0%
不相信 23.0% 19.0%
2.你现在的伴侣是“理想的伴侣”吗?(单选)
得票 女:11516 男:5052
是 25.0% 21.0%
不是 74.0% 78.0%
3.你认为拥有这个信念会获得什么?(多选)
得票 女:16367 男:7767
更接近自己理想中的伴侣 24.0% 30.0%
真正的灵魂伴侣 22.0% 23.0%
好的婚姻质量 44.0% 37.0%
其他 8.0% 8.0%
4.你认为拥有这个信念会付出什么?(多选)
得票 女:13969 男:6349
一直单身 27.0% 35.0%
离婚 8.0% 9.0%
一段段不切合实际的短暂爱情 35.0% 32.0%
其他 28.0% 22.0%
5.理想的伴侣靠什么获得?(单选)
得票 女:11514 男:5052
不断寻找 14.0% 19.0%
改变对方 2.0% 2.0%
自己改变 6.0% 11.0%
两个人必须共同成长 75.0%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