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生活-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

  在罕见的地震灾难面前,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工作,没有惊慌,勇敢、镇定,并把支持的力量传递给他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与他们分享这些经验。

  白岩松:“当你用真的情感,说着自己心里话时,你不会错。”

  白岩松,40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做了十几年的直播,还从来没有脑海一片空白的时候。那天,突然出现一条新闻,仿佛很平静的一句话:目前,四川灾区遇难人数,19000,多少多少,预计遇难人数将超过5万。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脑海一片空白,有那么几分钟,我说的什么我都不清楚。因为当时,地震后的前几天,5万这个数字还是突破了我的底线,我们一直最乐观地期望着遇难者不会有这么多。

  非常难过,内心有很多博弈,心理上的。这次地震,不仅对灾区人民,对全国人民也是一次巨大的心理冲击,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立即平复的。但我毕竟做了十多年的直播,我知道此时此刻我在做什么。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要有的一种理性、坚强和职业感,保证你还是有思维的,能够去面对、组合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往往是没做直播,作为一个观众的时候,你受到的心理冲击和大家是一样的,眼泪流得很多。

  这一次连续直播的压力主要来自情感,每一个人都变得分外敏感。这个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的内心,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面对整个灾情的播报。当你用真的情感,说着自己心里话的时候,你不会错。即使错了,也是哪个字词错了,当观众听完你下一句话的时候,整体理解也不会错。有过一两天压力挺大,尤其是5月19日那天,因为中国从来没有一次为普通老百姓下过半旗,我很欣慰看到这一点。但是我做晚间直播时,我要求自己既是发自内心的伤痛,又要完成一个新闻人的职责,如果你完全沉浸在伤痛之中,又怎么去表达?我长期处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有的时候,直播的严峻性,从技术来说,比这次还要大。很多直播要求做到零秒(没有播出延迟),我从来没有任何提示器,完全自己说。我现在随时可以做到零秒。这种压力是我长期都要面对的。

  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没有人知道你来的时候是哪条岔路起了作用,你自己也不清楚。我是“亲爱工程1+1”形象大使,这次抗震救灾播报工作结束后,我会去灾区参加心理救援。如果我见到灾区的孩子,我可能首先会把自己抛出去,讲我的故事。我8岁时父亲生病去世,10岁时从小带我的爷爷去世。我当时生活在中国边远的内蒙古的一个小城市里。我母亲独自抚养我和哥哥,直到我们长大。我想告诉孩子们,不是只有天灾能够给家庭带来这么大的冲击,有时候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我曾经面临和他们一样的困境。一个在废墟中的家庭,需要时间慢慢疗伤,慢慢站起来。我觉得灾区的很多孩子和家庭能够从我这样一个具体家庭中感受到,时间会帮他们,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人帮他们。另一方面,对我来说,面对巨大灾难的时候,我有抵抗能力,因为我是从这样的境遇中走过来的。

  内心的力量,来自很多细节。你相信自己什么呢?不是相信自己不会跌倒,不会失败,一定要相信自己会跌倒,会失败,相信自己首先要从相信自己也会和别人一样会跌倒,会失败,会面临所有平淡的生活开始,然后你再相信自己有战胜它的力量,能过去。我每次到大学演讲,寄语未来,我第一句话就说:“你们首先要准备好适应平淡,生活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天天放礼花和玫瑰花,不是。生活的90%都是平淡。”我接受平淡,所以我的心情会好一点儿。那我要不接受呢?平淡早把我折腾成抑郁了:“我怎么如此的无为啊?”对我很重要的心理支撑还有一点:缺欠是完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缺欠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我知道,我做不到完美,反而就会走向更好。我一直很欣赏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上的一句话: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

  钱坤:“用行动去拯救别人,这对我的潜在意义可能就是拯救自己。”

  钱坤,31岁,心理咨询师

  别人或许觉得我挺冲动的,放下7岁的女儿,写好遗书,就去了灾区。其实我是想清楚才去的,对自己可能会有的心理状态或应激反应都考虑到了,觉得心里挺有谱的。地震可能激发了我对丧失、死亡恐惧这样一些焦虑,然后用行动去拯救别人,这对我的潜在的意义可能就是拯救自己。至少我做了些什么,行动了,我把焦虑升华了。

  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我随着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的急救队到了四川,驻扎在绵竹剑南镇。到那儿以后,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惨是挺惨的,但也有很多令人欣慰的东西,有痛苦也有快乐,人的整体情绪水平都很高,很激昂,而且每天特别忙。那里有很多灾民安置点,许多人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也有解放军背出来的。重伤的人挺多,70%都是外伤,骨科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抢救伤员,有时候是用直升飞机转运过来的重伤员,随行的创伤外科医生马上进行处理。然后我做一些心理方面的干预,稳定周围人的情绪,在地震棚里、医院里,安慰老人孩子,也包括军人。大家情绪都很波动。

  我在现场哭过一次,不是因为看到血淋淋的惨烈场面,对这些我都已经有免疫力。到了以后的第4天,早上5点钟,我听见有人在远处吹口琴,四周特别安静,好多人还没有出来,我听着听着就哭了,心中感觉挺凄凉的,这么大一场灾难,不仅仅是灾区群众的,我自己也在灾区,好像是大家的一部分,因为工作几天之后,发现自己和当地群众的心有了联结感,有了那种设身处地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有种扩大化的想法,觉得人太脆弱了,人的命就像小蚂蚁一样。

  当时每天还都有余震,有一天晚上大暴雨把帐篷冲塌,所有东西都打湿了。自己的安危已经顾不了那么多,就靠随时随地的反应。把以前学的“活在当下”的技术手段充分运用上了,你就关注每一刻,你当时遇到什么人,马上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是当时,其他的都不多想了。真正危险的工作是进山去救援。

  最初的救援工作都是军人做的,医疗队也有进山的,但危险程度绝对不如军人。我跟军人有过交谈,从他们的心理压力能知道,在那种时候,军人确实很伟大。当地人对医生、军人都是相当感激的。好多群众把自己家里的鸡蛋全煮了,热热的,一人塞两个,一定要让你吃。而且做了饭,拿来米饭和菜,看着你吃,挺感人的。走到哪儿,每天听到最多的就是“谢谢,谢谢”。你觉得你做的挺少的,人家还是不停地谢谢。我正巧赶上过生日,在哀悼日期间,厨师长给我卧了两个荷包蛋,我激动得不行。负责后勤保障的同事,每天不停地做饭,胳膊上全是湿疹,很顽强。那种感觉,像是在战场上,大家都是战友,关系非常亲密。

  这种环境让我想起我的军校生活。初中毕业后,我进了军校,野营拉练,太阳底下站军姿几个小时,然后晕倒,我的坚强就是那时候开始练出来的。以前我是特别脆弱的女孩,也不是很自信,甚至是一个自卑的人。因为我奶奶特别重男轻女,把我当男孩养,我自己也觉得做女人是一件不爽的事情。在性别上我一直有很深的自卑。可能正是由于自卑,你会在各个方面特别努力。父亲在性别上是平等的,很尊重我,虽然我是独生女,他也不过度保护,让我出去摔打,我的经历比同龄人要复杂很多。我后来的自信都是来自我爸刻意的训练。再一方面是职业带给我的,因为你会经常分享别人的一些伤痛,去关注一些人性深处的东西,你听过太多的故事,进入过太多人的内心,你也会从那里汲取很多人生方面的经验。

  这次在灾区住帐篷,十几天不洗澡,有人会受不了,我没问题,这对我来说不是很大的负担。军校时候的体能训练,让我对野外生存的事情很熟悉,没有指南针,也能认出东南西北。我至今热爱野外活动。我和老公都喜欢摄影,把北京周围的山全跑遍了。我们开车去过西藏,爬过雪山。孩子小的时候,把她放在登山包里,背上来,背下去。到哪儿都是睡帐篷。我的户外装备很齐全,消毒药片,登山鞋,随时都预备着。好像这种生活很适合我,感觉很自在。我要是在城市待的时间长了,就要去野外一段时间,亲近一下大自然。觉得这样的人生特别精彩,特别有满足感。

  周鸿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周鸿袆,38岁,奇虎公司董事长

  1977年初,我去过唐山,地震过去半年后,整个城市还是一片片的废墟。我父亲是做抗震工作的,所以我对地震有比较多的了解。另外,一个朋友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二天就从北京赶到都江堰,给我打电话说情况比预想的严重。于是我马上带了公司的几个员工,飞到成都。员工里面有5个是特种兵部队退役的,我们并非一帮文弱书生。当时对危险考虑得不多,没把余震等情况放在心上。

  平时我很少谈社会责任感,认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但这一次,碰到这么大的灾难,不能无动于衷;除了捐钱,还想做点什么。有句话说,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然也不排除我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想着我们去现场能够救一些人,解决一点儿问题。

  真正到了重灾区绵竹的汉旺镇,往哪儿看都是废墟,哪个废墟下面都可能有人。有个老头,说是他妻子被埋在里面了,让我们帮忙。我们去找了一个吊车,30几个人,挖了将近4个小时,从下午6点多挖到晚上10点多,最终把房子挖开,他的妻子已经遇难。挖掘的过程很艰难,预制板墙平塌下来,屋子平了。我们先用钢丝绑在楼板上,再用吊车吊走。然后用铁锹、用手挖,以保持死者的完整。第一次看到一个遇难者,心情很复杂。生命的突然逝去,让人觉得世事挺无常的。

  刚回来时,心里比较沮丧、自责,因为我们的能力很有限。在大的灾难面前,我们的力量非常渺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现在我们去的几个人把心理都调整好了,我们的体会就是将来不断地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做一些慈善的事情。我觉得我们的实力还不够,我们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到现场,我们没有直升飞机,也没有大型机械,所以我跟公司员工说,无论个人还是公司都要更有实力,做慈善是要有实力做保障的。如果你更有实力,你就不会带着一帮人扛着铁锹镐头就去了,而可能带着更大的救援队,带着很多大型机械。

  我骨子里算是比较自信的人,越是遇到压力、复杂的情况,我会越兴奋,有把控的能力。这种自信也是锤炼出来的。这些年来的创业,经过很多事情,我看到只要努力,还是能够追求到我想要的结果。办公司也好,赚钱也好,这些东西都是手段,不是我的终极目的。我的终极目的是希望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产品,独特的服务,改变千千万万人的生活或工作,觉得自己对社会、对互联网产业做了些什么,获得一些成就感。

  创业后失败的经验也非常多,我属于屡败屡战型的。因为成功是偶然,失败是必然,失败一定是自己没有做好什么,什么都做好也未必成功,还有命运。做3721(搜索网站)时经历了很多坎坷,中间遇到融资困难,后来和百度竞争,最后把公司卖给雅虎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导致公司死掉了。这是很大的失败。我经常拿Steve Jobs(斯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总裁)和史玉柱来激励自己,他们也曾经摔过很大的跟头,但是他们能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后还是会获得成功,只不过别人是少年成功,他们可能是中年以后才获得更多的认可。跟他们相比,我还比较年轻。另外,通过做事情,自己积累了很多经验,很多教训,这些都是财富。我现在再创业,或投资扶持别人创业,显然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做的层次、起点也比原来高很多。

  做到现在也没做成一个上市公司,一个10亿美元以上价值的公司,我觉得挺失败的。另外一方面,我也做了很多事情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比如做奇虎360安全卫士,让中国互联网变得更干净,把流氓软件这个产业打掉了。我觉得还有很多大的目标在等待实现。只要你的目标不是物质化的,肯定是很难达到的,需要你不断努力追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