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米纽秦回家

  大胡子米纽秦在封面上端笑着,让我也笑起来,因为我马上想到,在一次人数众多的家庭治疗培训中,这个老头儿居然当众毫无顾忌地提裤子。呵呵,他已经全然投入在“此时此刻”,关注着来接受治疗的家庭,还有在场的我们,而不是他在别人眼中的样子——这,才是一个好的治疗师。

  在那次培训中他说,在西方,问题常与家庭关系过于疏离有关,而在中国,问题却常常来自家庭关系太过紧密。

  我想,比起那些对中国式大家庭总是赞美有加的老外来,这老头儿算是火眼金睛啊。

  从《红楼梦》,到《家》,再到如今的《蜗居》,关于“家”的故事,总是充满着酸甜苦辣。人们用“港湾”来形容家庭,“港湾”里却常常波涛汹涌;人们期待着家能带来归属感,但家中也会有人被排斥在外;人们渴望家能满足我们最深切的需求,可当那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失望和憎恨便在家中潜滋暗长。

  一位朋友从美国请假回来,希望多陪陪自己年老的妈妈,但没几天两人就吵得一塌糊涂,朋友伤心地离家而去;

  一位在专业领域很能干的男人,中风之后变成了一个孩子,从此妻子和他一起被囚禁在病床上,他需要她,而她需要他的需要,他们不快乐地生活着;

  一位刚刚当了父亲的男士,发觉孩子替代自己,成为妻子最关心的人,于是他到外面找了一位能让他感觉自己重要的女性……

  人生的幸与不幸,大都与“家”息息相关。然而我们常常不识家庭真面目——作为家庭成员,我们不知道彼此通过互动相互建构,不知道那些伤痛从何而来。

  当家庭中出现了麻烦、痛苦的时候,人们会说,那都是他/她的问题。的确,总会有人有明显的症状:酗酒啊,抑郁啊,外遇啊,强迫行为啊,进食障碍啊……这些让人痛苦和疲惫不堪的问题,似乎总得有人买单。把标签贴在别人身上,是让自己解脱出来的好方法。但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却看出,你给我贴标签,我给你贴标签,反而让家人的反应僵化成固定的模式,问题非但解决不了,还变得愈发严重。

  他大着胆子另辟蹊径,不是从个体的症状入手,而是从家庭关系入手,去探索心理治疗的新途径,成为家庭治疗的开创者之一。

  米纽秦在治疗室中巧妙地让家庭成员变换位置,他邀请,甚至是逼迫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起责任,他帮助一些家庭成员建立联结,让另一些成员建立边界……

  他在治疗室里忙来忙去地,就是为了松动原有的家庭互动模式,帮助家庭成员建立起更健康、更有弹性的关系,他深信那些所谓的“症状”,其实是家庭成员共同建构出来的,要想让它消失,便非得先改变家庭关系和动力不可。

  见过无数家庭的米纽秦并未对家庭失去信心,他说,尽管“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必然有痛苦、压力和冲突”,但是家庭“也提供了个人幸福和实践生命的潜力”。

  或许,这也是家庭这个社会结构,今天仍然不曾消亡的深刻原因吧。

  《回家》

  作者:萨尔瓦多·米纽秦
  麦克·尼克
  希望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