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
生平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瑞士心理学家。1896年8月9日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Nenchâtel),卒于1980年12月16日。父亲亚瑟·皮亚杰是大学中世纪文学教授,母亲丽贝卡.杰克逊。皮亚杰是家中的长子。
让·皮亚杰
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得科学博士学位,当年去苏黎世,在烈勃斯(Lipps)和雷舒纳(Wreschner)的心理实验室工作,井在布鲁勒(Bleuler)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桥学说。他听荣格(Jung)的讲课,并阅读弗洛伊德(Freud)的书籍。1919年去巴黎大学,听过皮龙(pieron)的讲课,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在巴黎任西蒙(Simon)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Binet)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Burt)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他从儿童对测验题的正确和错误答案中得到启示,引导他通过与儿童的对话并从儿童的正确答案特别是错误答案的推理过程中研究儿童的思维活动。他还受到格式塔心理学派关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理论的影响,在自传中曾说过:“如果我在1913——1915年问早就接触到魏特里(M.Wertheimer)和苛勒(W,Köhler)的著作,我可能成为一个格式塔心理学者。”
他早年接受生物学的训练,继而对认识论和逻辑学具有浓厚兴趣,以后他又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学的研究。1921年,经日内瓦大学克拉巴莱德(Claparede)的邀请,皮亚杰由巴黎回到日内瓦,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从三十年代开始,把研究成果写成他早期的五本儿童心理学著作。
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先后出生,1931年生一男孩。他在妻子协助下,以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研究,提供了他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根据研究结果,写成三本专著,主要论述儿童智慧行为的发生、儿童因果概念和儿童象征行为(模仿和游戏)的开始等问题。他在离开纳沙特尔前,曾从多年关于软体动物的研究经验总结出一个根本问题,即遗传结构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有机体发生学上分类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是心理学上学习理论(成熟和学习的关系)和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1929年在日内瓦大学任科学思想史教授,兼卢梭学院助理院长。1929——1939年的十年期间,坚持研究数学、物理和生物学中主要概念的形成和历史,并在卢梭学院以较大规模从事儿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他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具体运算和运算的整体结构的论文。1924——1954年他连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现改称教育学院)院长兼实验心理学讲座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瑞士成立心理学会,他连任学会主席三年。1939——1945年问,从事两方面研究:第一方面,研究儿童到成年期的知觉发展,企图探索知觉与智慧的关系,借以验证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论点。第二方面,利用具体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开始研究儿童的时间、运动和速度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有关的行为的发展。
1954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心理学会议,被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1953——1956年在日内瓦先后举行四届儿童发展问题国际讨论会,到会的有英、美、西德、瑞典、瑞土等国的代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B.Inhelder)应邀参加会议,并提出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1955年起,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Intemational Center of Genetic Epistemoligy)主任。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心理结构(即认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该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学者共同研究儿童认识的发生与发展问题,据1970年报道,已出版22卷专著。1972年退休。
发展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
皮亚杰解答这些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是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他认为,生物学可以解释儿童智力的起源和发展,而逻辑学则可以解释思维的起源和发展。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一道,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思维)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一)皮亚杰的发展观
在心理学上、特别是发展心理学上,由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发展理论,皮亚杰在他的《智力心理学》一书中,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述。他列举了五种重要的发展理论: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罗素的早期观点;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卡尔·彪勒(Karl Bühler)的早期观点;3、只讲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而皮亚杰则认为他和这五种发展理论不同,他自己是属于内外因相互作用发展观,即他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对适应做了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个体的每一个心理反应,不管是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示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皮亚杰反对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看作单向的简单的关系,即S—R公式。他提出S ↔R双向关系的公式,并用同化的观点展开了这个公式:T+I→AT+E,公式中的T指机构,I指刺激(环境因素);AT指I同化于T的结果,也就是对刺激的反应,E则是刺激中被排除于机构之外的东西。因此,S ↔R变成了S→AR→R,这就是说,刺激之加于同化的结构而引起反应。另一个是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一)心理发展的因素
在皮亚杰的著作中,如《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等,对于制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1、成熟;2、物理因素;3、社会环境;4、平衡。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机构问题。
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四个概念中,皮亚杰把图式作为一个核心的概念提出来。如他为马森(P.H.Mussen)主编的《儿童心理学手册》所写的“关于认知发展理论”的部分的《皮亚杰学说》一文中把图式这一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概念。什么是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题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而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和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后来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一书中曾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各成分在结构中的安排是有机的联系,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整体与其成分都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结构由于其本身的规律而自行调节,并不借助于外在的因素,所以结构是自调的、封闭的。
【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这种整体结构有事哪儿来的呢?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主要著作
1923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书号:7057.09
1924 Judgment and reasoning in the child《儿童的判断和推理》
1926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
1927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Physical Causality《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
1932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儿童的道德判断》书号:2275.3
1936 Origins of intelligence in the child 《儿童的智力的起源》ISBN-7-5041-0276-8/G.246
1945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
1945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儿童符号的形成》
1947 Intelligence and affectivity《智慧心理学》
1953 Growth of logical thinking《逻辑学与心理学》
1955 《从儿童期到青年期逻辑思维的发展》
1959 《儿童逻辑的早期形成》
1970 《发生认识论》
1971 《结构主义》
1974《生命的适应与智慧心理学》
1971 《意识的掌握:幼儿的动作与观念》
1974 《成功与理解》
1976 《行为,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