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论

最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人性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实际上,当我们对人类“需要”和“动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后,我们大致明白了自身行为的动力基础及逻辑关系,那么当我们对人的理论思考转向更为深层的考虑时,我们不得不遇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人性是什么?这个问题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构成人的性格和意识的深层的根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从古至今,对于这问题有过许许多多的研究和论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然也表达了自己的人性观。

性善和性恶是关于“人性是什么? ”最集中且最主要的争论焦点,真在中西方的思想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在我国,孟子是性善论的主要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主要代表,告子是无善无恶论的主要代表。在西方,基督神学主张人类心灵拥有善与恶的两重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虔诚信仰以此达至上帝。此外,霍布斯指出人性本恶,人同豺狼狼且自私自利,因此需要“社会法律”的强制作用。而洛克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生平等且天性纯洁,因此人类需要通过“共同契约”来维护这种本性。

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问题,虽然马斯洛大体持一种性善论倾向,但是他认为性善和性恶都是有条件的、并非绝对的。他认为传统的人性论者从主观思辩的角度出发,割离社会文化环境条件年□独地谈性善和性恶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设想:在“好”的社会条件下,人性更多可能表现出性善一面,比如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而在“坏”的社会环境中,人性则更多可能表现出性恶的一面,比如&私自利、损人利己。然而,马斯洛大体认为善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唯--希望,只要人是具有理性并且是追求幸福的,那么人性必然存在向善的倾向;同时我们可以认为,人类社会至今为止在人类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恶行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马斯洛认为,人性之善或恶的关键在于,在人的生物遗传的基础上,社会为其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将决定人的本性是善还是向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环境不可创造,但是人性可以塑造。

进一步研究,在关于人性的决定因素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本能论和文化论的分野。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本能论的代表,他一改传统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念,他相信,人的行为被各种潜意识的力量所左右。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人类文明无法调和,文明需要禁锢本能,本能需要冲破文明,因此人类的幸福时常呈现出“)卫抑”之感,其只能通过痛苦的彷徨和无休止的摸索中去寻找自己的出路。而极端的文化决定论者认为,人的木性完全设由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人在强大的文化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人。文化决定论者只是强调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历史文化因素是强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性的生物生理基础常常是无关紧要的。

对于人性决定的因素问题,马斯洛既反对本能论,又反对文化决定论,他对人性采取一种比较折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山人的生物本能和社会文化共同决定的,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一方面,人类的生物本能所引起的人类各种共同的需要,是人类行为某种力量的源泉,没有人的身体存在的人性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人类的基本特质,包括个体的思想及行为,其是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总而言之,人性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文化性,两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一个整合的系列。我们不难发现,当下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性之中,人类所有的行为都与文化的因素融合在一起。因此,本能论与文化论的严重错误在于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通过对人性向善向恶问题以及人性决定因素问题的批判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马斯洛大致持有一种有条件的性善观,同强调遗传和环境在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然而我们回到根本问题,什么是人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现学的人性观也停滞于此,人性观是十分丰富且深刻的。

首先,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人性观的建立基础。马斯洛'杏|经说道:力我们谈及人的需要时,其实我们是在谈人性的本质。具体言之,马斯洛认为人性正是通过人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在人的需要之中蕴藏着人的全部发展潜能,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的需要来了解人性。与此同时,这些需要的性质既包柄生理性,又枯心理性,其足个体行为的内在本质。其次,马斯洛将人类需要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其中动物的基本需要与人类的低级需要具有较多相似,而高级需要是人类自身的特朽需要。近一步来讲,高级需要直到种系发展或物种进化的晚期才出现,其满足并不要求迫切,然而一旦满足便能带来较商的主观效果,即内心的宁静、温暖及幸福,因此高级需要较低级需要更趋近向我实现。有必要提醒的一点,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体现于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的区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动态且相对”的,不存在十分明确的界限。

此外,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是马斯洛对需要的一种区分,其认为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在于主体从外部进行填充,比如饥饿需要通过吃饭来满足;而成长性需要在于主体从内部进行充实,比如自我认同的建立需要通过主体深刻认知来实现。由此观之,匮乏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两类需要在支配个体时,其表达与反应是截然不同的:一般而言,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急切但浅薄,其有可能加剧进一步的“贫乏”,因为这种满足是“循环”的,低层次的满足至多带来短暂的愉悦;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缓慢但深刻,其有可能进一步增进个体的“丰富”,因为这种满足是“提升”的,高层次的满足必然带来持久的幸福。进而言之,匮乏性需要呈现“循环状”,其有顶点;而成长性需要呈现“提升状”,其无终点。特别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两类需要的划分界限明晰、没有交织,并且其划分目的在于强调一般人和健康人的区别。

最后,无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还是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其所论述的内容均于“基本需要”,马斯洛进而说道:基本需要是类本能性质的,而且高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是人类人性的独特体现,其类本能的性质最强。正如马斯洛所说:自然人的本性是由生物本能和类本能两部分组成的,并且两者之问并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但类本能是人类之所以高于动物的见证。进一步推知,如果我们站在种系比较的视角,其文所谓“人性是什么”的最终确定依赖于其他除人以外的事物性质的界定(主要渉及动物),可以说,人性是类本能的,并且主要体现于人类的高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