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最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国内外对于其思想体系的研究十分丰富。结合相关研究及作者思考,本文认为从大体思路和基本结构出发,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山需要层次论、人性论和价值论三个基本理论体系组成,并且这三个理论体系层层递进。具体言之,需要层次论从人类行为最基础的动力“需要”和“动机”出发,集中探讨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其发现人类行为呈现“需要”的“加权递进”关系;五个基本层次的“基本需要”成为人性论探讨的起点,由此人性论提出对应动物“本能”的“似本能”概念,积极倡导积极向上的人性观;价值论在需要层次论及人性论上最终回答人类究极的价值问题,其认为人类的价值在于“自我实现”。

总而言之,解答行为动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视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解释人性内涵的人性论可以视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键,诠释人类何为的价值论可以视为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石是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围绕“需要”和“动机”两个核心概念展论述,其为理解人类行为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动力结构模型。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大致分为五种“基本需要”以及两种“基本的认知需要”

2、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人类的存在首先 决于生存,而生存第一涉及的是生理需要。衣食住行、睡眠、性交,等等,这些需要都属于生理需要。举例来说:一个几天没有吃饭的年轻人,其面前放着一大碗可口的饭菜和-大叠珍贵的书籍资料,如果其只可以选择其中一项,那么他一定首先选择那一大碗可口的饭菜。因为,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除了食物,其他东西都不会引起他的兴趣。因此,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也是需要层次论最底层的需要,更是推动人类行为的最基本动力。

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的满足和安全需要的出现是一个相继发生的过程,俗话说“有饭吃还得有房住”,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个体受到某种力量干预并且造成机体行为紊乱不安时,此时安全需要便会有“针对性”的出现。例如:战火连绵中的人类极度渴望获得“和平”;身染重疾甚至身体残疾的人对于“健康”充满无限渴求;山于下岗失业导致生活窘困的人,能够找到一个能养活自己甚至家人的工作是其最大的梦想。因此,安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当一个人“有饭吃”也“有房住”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渐渐地更加主动地关注周围人群,其渴望建立自己的家庭,同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进而言之,一个没有归属和爱的人,其便会产生各种无名的孤独和恐惧,生活由此陷于无尽的痛苦。马斯洛说得好,生活缺乏归属和爱如同生命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个体的成长将会受到极大抑制。纵观当下社会,“归属和爱”乃是治愈心灵甚至肉体创伤的最佳良药。

尊重的需要: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同,另一个是他人对己的认同,其中前者是两者的重点,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自我认同、受人尊敬的人充满自信,其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力量适应复杂的社会并实现自己的目标,进而感到自1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倘若无法满足,无助、虚弱无力从中而生,个体的意志将逐渐消沉下去。进而观之,面对学习考试、工作上班,几乎任何个体都希望做到“高人一等”,由此尊重的需要是催人奋进的一剂良药。

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马斯洛不是第一个发现人类拥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但是其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完整定义并将其纳入理论体系(心理学)的人。至此,我们已经来到人类需要层次的最高层,因而其达成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其达成方式存在极大盖异。举例来说,作曲家通过作曲来实现自我,绘画家通过绘画来实现自我,而是诗人则通过诗歌来实现自我。由此观之,人类应该尽最大可能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独立的个体一定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3、两种“基本的认知需要”

认知需要:虽然没有足够证据和临床资料的证明,但是我们无法质疑:充满好奇是健康个体的基本特质之一。人非生而知之者,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某种认识和理解的渴望:我们活着为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审美需要:人类拥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同样拥有美丑好恶的倾向。举例来说:同样一幅艺术作品,不同个体总能从不同角度形成各自不同的评价;同样一个人,如果他蓬头垢面、面目丑恶向你走来,正常个体一定会避而远之。虽然审美需要像认知需要一样,只能假设,不能证明,但有些临床研究表明,丑陋的面目以及恶劣的环境会致人生病,美丽的环境以良好的心情会使人痊愈,审美需要的满足会使人觉得更健康、感到更幸福。

4、五层次与七层次

首先,针对五种“基本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其犹如层次鲜明的金字塔,相邻需要间的转换以下一级需要的满足为基本前提。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期,同一个体、不同时期,其都会呈现具体的需要倾向,总之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一定在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正如马斯洛所说,不断需要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特质,因而个体很少能够达到真正的完全满足,因为人类总是在期待着什么。本文认为马斯洛关于“需要满足”的这一论述可以视为人性的基本特征,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体现得将更加明显。马斯洛接着说道:“至于说到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这一观念,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I举例分析:生理需要是个体当下的优势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的满足仅仅达到10%,那么安全需要大致不会出现。然而,如果生理需要的满足己经达到30%,那么安全需要极可能会出现,并且其满足大致会达到5%.本文认为马斯洛虽然在后续论述中补充了关于需要“变化”的特例(即“需要层次中的例外”。,但是从总体上看,马斯洛对于需要层次的“过渡”持有“加权递进”的观念。

其次,针对两种“基本的认知需要”,马斯洛并没有明确归类分层,学术界一般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是五层次说,另一种认为是七层次说。然而,五层次说并没有明确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的具体位置,七层次说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单独分离似乎不符合常识逻辑。结合《动机与人格》的具体论述,本文认为应该从标题结构以及概念内涵两个角度考察,一方面《动机与人格》第二版在论述宪五种基本需要的标题足“满足本需要的先决条件”,具体下面阐述“认识和理解的欲望”以及“屯美的需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满足基本需要的先决条件包括“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应该是马斯洛最真实及最基本的看法。另一方面,认知是一种人类对世界的一种以理性为主的加工方式,审美是一种人类对世界的一种以感性为主的加工方式,而且这两种方式对于人类活动而言缺一不可。总而言之,如果我们进一步回到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方式,我们不难发现“认知”和“审美”其实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具体窗口,这是人生而有之的两种基本能力,因此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需要层次)全部具有认知和审美这两个必要的潜在的元素。

 

心理学的名称来源于希腊语,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