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句土话:“跟打了鸡血似的”(“鸡血”在此发音为“Jī Xiě”,越侉越好,如果按标准读“Jī Xuè”,则其栩栩如生感大打折扣),形容精神过于亢奋,行动过于敏捷,思维过于发散,或者做事过于激进。总之,就是节奏太快、兴奋过头的意思。这个说法源于一种偏方,说是注射鸡的血液,可以“大补、百病不侵”之类。随着时代进步,这个愚昧的药方早就被各种复合维生素所替代。尤其在禽流感风起云涌之后,更是万劫不复。但这个说法却流传下来,挺生动。
不久以前,我和同事去跟一个影视娱乐公司谈合作。中间人牵线搭桥的时候,我曾经忧虑:“他们不会太亢奋、说话太快吧?跟影视公司开会特累,他们比常人说话快1.5倍以上。”中间人安慰我:“呃这个可能需要您海涵,他们是业界有名的‘鸡血团队’,思维发散、精于计算、且行动迅猛。不过聊多了就知道,都是挺好的人,也有诚意,鸡血一点没什么不好,这年头要落实点事情非得鸡血不可。”结果项目谈下来,双赢。但事后那个中间人反而颇有感触地对我说:“其实我觉得,你们团队比人家还鸡血。”原来,鸡血的程度是可以随着业务需求以及经验值而与日剧增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合作伙伴、同行乃至同事的眼里,多么“鸡血”,是否招人讨厌?
其实,不光商业,文学写作同样可以很“鸡血”,而且没有“双赢”,随鸡血流淌的,是赤裸的功利。比如张爱玲的《小团圆》刚在香港面市,广大文学老、中、青、少年就已经等不及大陆出版,“先评为快”。一时间书评铺天盖地,评论者从“50后”到“90后”,看花人眼;速度之快,数量之多,真跟“打了鸡血似的。”
多数书评,视三分之二笔墨刻画的人格形成而不见,继续嚼舌她与胡兰成的关系,以能够比照《今生今世》对号入座而沾沾自喜(有报纸已经出了这方面的指南),以剖析性爱描写而津津乐道。长期以来,这个由于女当事人三缄其口而留下的一半想象空间突然被填充,靠想象吃饭的人们当然不甘心: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关系,怎么能由得张爱玲自己说而置我辈于不顾?评!必须得评!还有什么比“占坑儿”更为“鸡血”的逻辑呢?
也有很多书评,因为与张爱玲的语言水平相差太远,羞于行文,只好大段引用原著,然后点评一二,即所谓“扎针”。仿佛看到张爱玲的弱点,知道她的轶事,就比她高明了,至少可作“文化先锋”。有的评论者担负着为报社抢先的任务,也有的正跋涉在从小圈子红到大众面前的长征路上,用“张爱玲”当关键词抢点击率。与其说是文学探讨,倒不如说是交差、上位。张爱玲其实很可利用:有水准,抢读她的书风雅而时尚;性格弱点明显,一踩一准;名气大,踩了显高明;死了,不踩白不踩!
张爱玲所说:“多看一眼都会误解”。众书评,少看几百眼,多说几千句,容易“窘”的张爱玲,九泉下如果读了,不知道会窘到什么程度。
恭喜大家抢评成功。不过书评这东西,评不出可以不评;对原著,不想读可以不读;读得囫囵吞枣,评不出有价值的见解,却非评不可,还要快评,就真的很“鸡血”了。
这篇得罪人,不过既然都打鸡血,我也来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