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近年来很讲究体验,从市场的热闹就可以看出来:DVD和付费下载卖不掉很多,电影院线却火爆异常(可见不能完全归咎于盗版);CD唱片业惨淡,卡拉OK则永远门庭若市。再比如前几年,家庭游戏机日渐惨淡,而游戏厅却繁荣昌盛,直到有了Wii,诀窍还在于体验。而对于国门以外的大千世界,富裕起来的我国人民,就一个答案:“去!” 以至于我们的长假,已经演变成为世界各大旅游和购物圣地的黄金周。还有蹦极、潜水、去珠峰大本营、乃至一些被法律禁止的行为,都属于体验。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体验经济”就已经被著书立传,这个建立在成熟的服务经济基础上的新模式,也成了各大公司逐利的新起点。查书的话,它的概念是:“创造一种难忘的经历。”难忘,才能让人为之付钱,才形成商业模式。从这个层面来说,我国人民比较迅速地与国际接轨了。
如果抛开“经济”不谈,“体验”的意义就宽泛得多。比如我给一岁的儿子倒洗澡水,得先用胳膊试试温度,替他体验,免得烫着他。又比如我写完一篇文章,自己先读两遍再交稿,替读者体验,避免生涩难懂。这种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的延伸,它也许并不难忘,但是很有必要,甚至是一种责任,在很多服务领域,还很欠缺。
举个小例子。因为常去上海出差,我频繁被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折磨。那里有一个听起来很牛B的名词,叫作“京沪空中快线”,就是说由于人数多,机场打破航空公司的界限,把京沪之间的旅客搓堆,集中开辟服务地点,办登机手续和安检。这样快捷,也节省别的航线的旅客时间。在很多国家的两个最大城市之间,都开辟这种模式。我就是这条快线上的常客。出短差的话,我开车到机场,从停车楼的通道进入T3大厅。不管是停车楼还是城铁的出口,都位于大厅的正中央。然而“京沪快线”的柜台却几乎在大厅的最左侧,所以我必须向左兜,跋涉到京沪快线柜台,一般只有1-2个开放,被排起长队的旅客戏称为“京沪慢线”。托运完,拿着登机牌走向通往安检的通道。这个通道还是在大厅中央,与停车场通道遥遥相对。沿着京沪快线,我围着大厅绕了半个圈后,到达直径的另一端。
经过这个通道乘扶梯下行,就来到了一字排开的安检门前面。注意,扶梯的出口,再次位于安检厅的正中间;而“京沪快线”的专用安检口,再次位于遥远的左侧。幽默,有时候就是一种重复的艺术。
兜完第二个圈,我通过了安检,再次来到了候机楼的中线上,沿通道往前走很远,下楼、再下楼,58号登记口,上摆渡车,走停机坪,登记。完成了“快线”之旅。
北京人一般不爱承认上海更好。但身为北京人,我由衷赞赏虹桥机场的“京沪快线”。托运柜台、安检、登机口三点一线,保证最短的距离;至少6个柜台一起开放。而北京T3和上海虹桥之间的差距,恐怕就是两个字:体验。或者说,脑子不进水情况下的换位思考。设计规划北京T3这条快线的人,只挂了个“京沪快线”的牌子,没有作为旅客体验过这条路线吧。应了我小时候北京学生的一句俗话:“不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连狗都不如。”因为狗追肉包子的时候,总是跑直线,也就是“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