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环境心理学

心理导读:光线的强度、亮度、饱和度等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态度,甚至影响到行为。这些都离不开环境心理学,下面将分享照明中的环境心理学。——xinli001.com

环境心理学 情绪 行为

在心理层面,照明如何影响及如何应用照明来影响空间使用者。此类心理因素并非单指视觉系统操作上的特定法则,而是照明透过视觉影响于人在环境中的感知、印象、情绪、态度及行为表现。

对照明系统的布局规划,设计者除须分析照明环境的基本需求、注意有关危及照明质量的负面效果,亦须了解对于亮度、对比、色彩、焦点强调及其它空间照明模式的正确使用方法,以满足特定空间活动的心理需要,例如加强吸引力或注意力、强调空间的宽阔、营造亲切或温暖的感受、或加强愉快、休闲的印象等。 

环境照明系统 

环境的设计影响使用者感觉自身及他人的方式,亦会左右使用者对周围活动及事物的态度,这些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取决于光的存在,系因光是唯一能引起视觉感官反应的要素。光的视觉经验意义在于“生活质量”而非“照明质量”,因此照明设计的功能非仅局限于有关设备、工作、生理需求及系统效率等概念,而应扩及对使用者的态度、心境及行为诱导等质量上的构想。 

光确实可以明显改变一空间的视觉观感,此种贡献往往凌驾于以工作视力为主的简化概念之上。故在分析空间活动的需求及照明对人在行为上的影响时,基本上可概分为二类环境照明系统:一为泛照空间的低对比照明系统,另一则为具有特定光影模式的高对比照明系统。 

视觉感知 

照度偏好 

对于人照度偏好所作的研究发现,使用者对照度的满意程度随照度水平的增加普遍上扬,唯有到达某一最高值后则产生下降的走势,此结果显示某种”最适照度“的可能;此外,人对适中的环境照度(300~350lux)最为满意,再增加照度对满意度的提升效果不大。因此满意度又与所从事的工作与观者年龄有关:照度不足使涉及细部辨识的视觉性工作成效不彰;且年长者明显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光量。 

空间印象 

人对空间特质的感知及对特定环境的情绪反应,甚至心理的满足,均可藉照明的变化而有所转变。约翰傅林(JohnE.Flynn)在1970~80年间即从事此类空间印象的照明实验,其认为照明模式形成非口语性视觉语言的一部份,亦即照明为空间理念与情境的沟通媒介,可帮助设计者传达或影响观者产生某种空间或心理印象,诸如塑造冷漠、非个人的公共空间或令人感到温暖而亲密的场所,应用灯光效果亦可营造有如嘉年华会般的欢闹气氛。 

行为效应 

早期对”环境─行为“的研究均倾向于假设环境设境与人行为模式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现今的研究则无宁采取“环境提供人选择的可能性,而非决定性的因素”的立场。基于人主动认知的本性,人与环境间具有某种结构模式,人即透过对”最适环境“的认知与行为的循环周期来达到人的目标,因此环境设境无论是实质建构或虚体光影均应符合人自然的认知倾向。 

照明的心理性影响在整个环境─行为设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上述关于人对照明的特定模式所衍生的情绪反应、主观印象及行为效应,确可反映于照明设计提案时的构想或目标,应用计算机绘图3D仿真或制作照明模型均为有效可行的预测方法。然而,大多数人造环境并不属于极端的两极化印象,而是落于其间的灰色地带或者同时兼具数种印象模式,因此仅能针对较为主要或强势的空间印象来研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